校長的話 - 2023

大家好﹗我是周秉濤,自2023年9月1日起擔任番禺會所華仁小學的校長。我感到十分榮幸能為這所學校服務,並與學校教學專業夥伴,以及各位家長共同努力,促進每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這實在是一份天主恩賜予我的機緣,也是一份榮幸,更是一份責任。我感謝番禺會所和耶穌會一直以來對學校的支持和認可,同時也感謝家長們在家中的積極配合,支持學校的各項措施,並協助孩子的學習,誘導孩子發掘潛能,展現才華。我還要特別感謝學校優秀的教師團隊,他們都具備刻苦、創新的精神和認真的教學態度,這讓我對未來充滿期待和憧憬。

我們華仁小學的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表現一直都非常出色!這都歸功於家長和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為了讓孩子能夠快樂學習,我將致力於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並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凝聚各持份者的力量,培育更多未來的領袖。

作為校長,我的責任是領導學校的發展。然而,我不可僅僅為了創新而創新,我必須清楚瞭解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和學生的成長需求,才能開拓新的道路,具備前瞻性和膽大心細地朝著下一個五十年邁進。我殷切盼望每位家長和教師都能攜手合作,懷着共同的夢想和教育願景(Dream),以絕不放棄的精神(Never give up),積極地為實現夢想而付諸行動(Action),冀令共同夢想可成真。儘管我們可能會面臨各種挑戰,但我願意帶領團隊,克盡己任,夥同家長以最大的努力,使每個孩子都能夠培養出二十一世紀所需的能力,讓他們的「小宇宙」不斷擴張。

我個人的理念是將華仁小學打造成最幸福的地方,「愛學生、愛同事、愛學校、愛自己」是我的個人理念。回顧我的教育事業,大學畢業後,我曾在一所非天主教學校任職。身為香港華仁書院的舊生,我離「家」達十九載,由於天主的呼召和付託,促使我於2017年回到了我的「家」,尋回我的「根」,這讓我內心滿載感激和喜悅。
想回華仁小學不僅牽動我個人的心念,也與個人的信念和核心價值息息相關,而這些重要的價值是來自耶穌會教育的精華。這幾年在華小團體內,我更深深體會到:我必須好好鞏固這些信念和價值,並轉化為動力,信靠着主賜的力量,勇敢前進!耶穌會及天主教教育所追求的,並非一朝一夕可達成,也非靠幾個人的努力就可完成,而需靠全體家長、校友及師生共同協作,點滴匯聚,一步一腳印,方能成就璀璨的未來。我誠心邀請您們一起攜手並肩,共同為我們的幼苗而付出心力,打造一個優秀的學習環境!

致2022年畢業生

校長的話 - 2021

‘Goodbye’ wa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 word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ong Kong used in the 2021/22 school year.  So many teachers left their schools, their profession or Hong Kong.  So many students left their schools before graduation.  During this 50th Anniversary year of our School, 11 teachers left largely because of emigration but also for other reasons such as further studies, early retirement, etc..  More than 10% of our students left before reaching graduation, with the majority of them heading to the United Kingdom, Australia and local international schools.  When our teachers, classmates or colleagues leave for good, we naturally feel sad.  So do I.  On a Saturday afternoon in June 2022, when I was figuring out strategies to handle some vacancies left by departing teachers that still could not be filled, the American folk song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came to my mind, as new lyrical ideas related to our present exodus sprang.  The original folk song was a sad one commemorating young men who die as soldiers in wars.  Yet in education we have to bring hope to those remaining.  Hence I wrote:

Where have all the teachers gone?
Many leaving
Where have all the teachers gone?
Far, far away
Where have all the teachers gone?
Gone with children everyone
Oh, when will they return?
Oh, will they ever return?

Where have all the children gone?
Many leaving
Where have all the children gone?
Far, far away
Where have all the children gone?
Gone as students everyone

Oh, when will they return?
Oh, will they ever return?

Where have all the students gone?
Many leaving
Where have all the students gone?
Far, far away
Where have all the students gone?
Gone with their learning everyone
Oh, when will they return?
Oh, will they ever return?

Where has all the learning gone?
It has never gone
Where has all the learning gone?
Here it stays

Where has all the learning gone?
Students learn in classrooms
From here they learn how to learn
And keep learning lifelong

Where have all the classrooms gone?
They’ll never be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classrooms gone?
Here they stay
Where have all the classrooms gone?
Gone to teachers, like this new one
Those gone may never return
With us, learning goes on

Since learning has to go on, even when many around us have gone, Pun U Wah Yan continues to excel in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The former could be witnessed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Fund’s continuation awarding our School to coordinate a Thematic Network leading other schools to excel in assessment literacy, our endeavour to transform our well-established differentiated curriculum frameworks of major subjects into assessment design, examination paper categorization and marking, individualised subject feedback to each student at end-of-school-year assessment reports, etc..  Three years after we had moved into our Pak Fuk Road campus, our teachers also completed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our six-year district-based life wide learning curricula that we had promised to the Government in our three-year development plan, in response to its allocation of the new campus to us.  And our now-mature Students’ Association and Students’ Council,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ir teacher advisers, organised the first HK-wide Inter-Primary Schools Students’ Association Exchange Activity in July.

When teachers excel, students excel too. Following the proper cultivation of a century-old Wah Yan tradition, closely nurtured students’ leadership and increased sense of students’ belonging to the school have led them to excellence in positive moral values and academics, as shown in our surveys and secondary school placement results. And when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cel, more high-quality students and parents apply for admission. It is therefore so sad to bid premature farewells to so many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when the institution is in a publicly recognized state of excellence, but we are determined to further improve our qualit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f Wahyanites, knowing that I will bid my own second farewell to PUWY (my first one was made in 1976) when I retire some day.

致2021年畢業生

校長的話 - 2020

本學年是本校在百福道新校舍度過的第一個完整學年,而全年最隆重的活動,便是1月11日舉行的新校舍開幕典禮暨祝聖儀式。很感恩,整個典禮連同校史室的開幕禮能夠在新冠病毒病於香港爆發兩周前以高質素的水準完成,令員生大半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
新冠疫情自二月初令學校長期停課,學與教及課外活動受到很大影響。取消了實體進展性評估、測驗和考試,對師生和家長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和效能都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暑假開始前,我們決定將會在九月開學一周後進行「特別評估」,即使教育局未宣布恢復面授課堂,我們都會進行網上即時視像評估(已於七月底舉行的五年級下學期呈分試除外),目的不是為了一個分數,而是讓學生知道自從上年十二月以來沒有機會進行正規評估的八個月中,自己學會了甚麼,仍未掌握甚麼,同時,也讓老師知道應如何調整教學內容及進度去補救,家長也更具體明白停課以來自己的子弟在學習方面的成就和最新需要。
雖然長期停課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但在全校員生的努力下,我校本年度仍取得以下成就:

  • 開始在中、英、數、常四個主科全部或部分年級擬定科本的分層知識/能力學習目標,作為本年度評估項目的擬題基礎和以後照顧學習差異的分層教學目標。
  • 為配合初小學生的多元智能發展,於一至二年級的中文、英文、數學、常識、倫宗科進行減低依賴紙筆,重視視覺、自然觀察、人際溝通和個人內省智能的評估項目,學生的學習成果有顯著的進步。
  • 善用學校所屬新社區的資源及全日制的有利條件,透過課程統整及系統性全方位學習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和效能。四年級以「探索柏架山認識香港歷史」和「在鰂魚涌公園探索東區的發展」為主題,三年級以「探索東區的房屋模式」和「體驗鰂魚涌公園」為主題,進行中文、英文、數學、常識和體育科的跨學科學習。
  • 開始於各年級推行「管理學習行動計劃」,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學生能在上半年第一階段訂立學習目標,編排上學期考試溫習時間表;其後反思過往實踐經驗;反思後再為下一階段訂立學習目標,螺旋式運作。全體班主任均認為螺旋式的「管理學習行動計劃」能提升學生自我管理學習的能力。
  • 一至六年級中文和英文科的評核報告都以文字描述學生在聽、說、讀寫各範疇所掌握的知識或能力,讓家長更能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果。
  • 連續第三年獲得優質教育基金撥款,帶領三間學校進行以培養教師評估素養為目標的「主題網絡計劃」。
  • 於1月份進行了第一屆學生會會長選舉,另於7月份進行了第二屆學生會會長選舉。在選舉論壇中可見學生尊重、聆聽、理性討論;參選者表達選舉過程能促進其反思,如反思自己的選舉策略是否恰當,有甚麼改善的地方等,並能培育學生民主參與的精神。學生會提供了不少機會讓學生實踐和展現其領袖的素質和技巧,如在停課期間顧問老師與內閣成員進行了15次視像會議,為同學籌辦了各項活動,包括:於網上設立功課答問區,錄製了四集溫習心得與全校同學分享,籌辦網上徵文及完成製作「校園樂‧生活Log」分享冊,協助拍攝「復課多面睇」的影片。從學生每次準時參與會議,會中作理性討論,聆聽意見後作適切的回應,按時執行已分派的工作等,可見學生能發揮理性、聆聽、反思、責任感、維護正義、重視修和等六項主導原則。
  • 搬校後,完善硬件工程大致完成:老師、家長及學生一起設計、繪畫壁畫,除了展現學生的才華外,還帶出照顧弱勢社群的訊息;並已完成透過「間房」工程創造出來的圖書館延伸部份、音樂室延伸部份、教師資源室、教職員休息室、模擬駕駛室及校園電視台。
  • 家長義工到校園開墾地下、二樓及四樓的花槽,學生園丁悉心打理,令校園實在生色不少。

本校已決定在疫情延續的下一個學年,所有全校性和科組的策略均需要有停課另類版本,一旦遇上無法預期何時會發生的長期停課時,學校能立即透過預先考慮的「B計劃」來進行網上活動,以達到原有的學習目的,務求在學術和課外活動方面都能做到「停課不停學」。

校長陳岡博士

致2020年畢業生

致2020年畢業生

各位2020年六年級畢業生:
「華小號」飛機伴你啟航

    2020年,歷史上第一間私營公司研發的載人火箭順利啟航,將兩人經太空飛行成功送到國際太空站。此公司計劃最遲於2035年,透過數千次的載人火箭太空飛行,將一百萬人送到火星,在火星設立可以自給自足的人類殖民地。

    2020年,新建成的「華小號」飛機運生抵本校,準備陪伴本年的畢業生啟航,以「禮仁勤信」的精神飛往你們將會升讀的中學,越過過往一年社會運動和新冠肺炎的陰霾,邁向豐盛的人生。

    本年1月11日本校新校舍開幕典禮上,合唱團和弦樂團表演的「校舍在百福」一曲有以下的歌詞:

面對下世紀
在宇宙遠方
有個小星體將變移居的好地方
記起在百福
記起在香港
別了數十載的校訓
他鄉跟我闖!
知識會隨時間消逝
唯有價值、道德可千秋萬世!
華小的「禮仁勤信」可貴
陪伴著我越過星際
華小的「禮仁勤信」可貴
陪伴著我越星際
留永輝

華小的校訓可以如何陪伴你們越過未來,邁向豐盛人生?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造物主,尊重大地和宇宙…那麼無論環境變得怎樣,你將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心靈的平安。
運用你的知識和能力去特別關愛貧乏的人,你將贏得他們的友誼和莫大的滿足感。
努力不懈,邁向卓越,你將不會辜負上天給予你的才能,每一天都贏了昨天的自己。
對他人有信用,做事有誠信,你將贏得更多真正的朋友和信任你的工作伙伴。

願上主祝福你們畢業後的人生!
校長陳岡博士
2020年6月

校長的話 - 2019

本校於1971年創校時,耶穌會委派連民安神父擔任首任校長。當年,校長與校監巴烈德神父和旅港番禺會所的校董,在只有十二間課室的肇輝臺校舍,領導兩批分屬上午校和下午校的教師,展開向逾千名學生提供教育的重任,承傳已具四百多年傳統的耶穌會教育。
現在回想當年的校舍,設備雖然頗為簡陋,但對我這個於創校時入讀的學生來說,完全不覺得校舍設備有甚麼不足之處,反而十分珍惜校內的每一個角落和設施。印象中那寬闊的操場、樓梯底人人爭相攀爬的馬騮架、劍仔街的滑梯,還有康樂棋室、乒乓球桌、花卉園地,甚至有幻燈片放映機、十六厘米影片放映機、電視機、金魚缸和雀鳥籠……校園生活真是多姿多彩。
連神父發展肇輝臺校舍硬件的策略是基於耶穌會的全人教育理念,以及堅持實踐此理念時要讓學生感受到到學校上學的樂趣。這種學習中的樂趣,對本校於創校同年落實政府開始於香港推行的強迫小學教育政策,十分重要。
創校四十八年後,本校遷入北角百福道新校舍之際,本人很難忘懷連神父本著耶穌會教育理念發展學校硬件的初心。連神父是第一位,亦是最後一位擔任本校校長的耶穌會士,他離任後,往後在香港承傳耶穌會小學教育的薪火,便靠我們平信徒和非公教老師,按著聖依納爵靈修傳統、耶穌會委任的校監和會方的指導去自我培訓,將薪火一代一代傳下去。
創校半個世紀後的全球耶穌會教育理念亦不限於全人教育和愉快學習,同時亦重視靜觀反思教育、欣賞大自然、服務學習、追求卓越、善用科學和科技等。因此,作為在耶穌會教育質素保證方面走在全球最前的其中一間學校,我們發展新校舍硬件的策略,要回到耶穌會教育理念的初心。將來也許不會再有耶穌會士擔任本校的校長或教師,因此,在學校日常生活中,校園每個角落的硬件便要分擔以往由會士口述耶穌會教育歷史的角色,讓日後的老師能透過硬件教導解耶穌會教育價值觀。大家可以從本期《校訊》末頁內容初步了解新校舍的設計與背後教育理念的關係。
願連神父、巴神父和各創校先賢,在天上繼續祝福我們在新校舍的教育服務工作!

校長陳岡博士

致2019年畢業生

致2019年畢業生

Message from the Principal

Dear Graduates of Class 2019,


This school year of 2018/19 has been a year of great changes for you all. You prepared for moving to our new campus, first scheduled for September, then November, then February and finally on 23 April 2019, while most of you were in Beijing for your longest school trip outside Hong Kong. You then had your first and your last 2.5 months of whole-day primary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you are now awaiting for the great transition to secondary school life.


Outside our school, we are also experiencing big changes. Our feeder secondary school, Wah Yan College Hong Kong, will have a new school principal next year, which means a lot for many of you who are going to study there. In Hong Kong, we see increasing tens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many citizens over the proposed amendment of the extradition ordinance. At the national and global levels, we are experiencing a trade war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A, and further warming of the planet. All these changes may affect our future.


In face of big changes, keeping our positive internal core unchanged is important, such 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PUAWYPS Graduates: being conscious of my own feelings, accepting my own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and trying to surpass the latter, keeping a habit of reflection, work diligently towards excellence, being not afraid to take risks, and willing to learn from failures. With these, you can achieve success in secondary school life, find peace in the middle of tension in society and the world, and see hope in the future of humanity.

John K. Tan (Dr.)

致2018年畢業生

各位六年級畢業生:

我們一起告別華小校園

學校全體老師和校長很少會與應屆畢業生一起告別校園,但在2018年,我們將一起告別華小肇輝臺校園。

我們將一起面對各自不同的新環境:畢業生將在中學面對新的老師、新的中一同學、新的課程(甚至主要授課語言轉為英文)和新的學校文化。教師將面對一個更接近社區中心的校園、新校所在學校村的新鄰居、區內適齡入學新生人口開始下降的變化、和新校舍及全日制帶來活動面積和時間上更大空間等挑戰。面對這些轉變之際,我們可以怎樣彼此互相鼓勵?

對於一些充滿自信的畢業生來說,幾經辛苦過了一道難關(兩年的呈分試),來到屬自己第一志願的中學,短期內未見到另一個要跨越的難關(六年之後才考文憑試,高中選科也是中三的事),想放鬆一下在所難免。成功的初中學生,是那些即使不必立即面對公開試、也能為自己訂定目標的學生。這些目標可以是短期的,例如在某科目或某學習範疇(例如代數、英語詞彙)方面、某運動項目或其他課外活動的表現等;亦可以是長遠的,例如要被某大學取錄(有些大學是看中三成績的,或取錄機會受影響中四選科的中三成績影響,或整個中學生涯課外活動方面帶來的成長),自己要在初中三年在學業和非學業方面達到什麼成就。對於充滿自信的老師來說,捱了這麼多年擠迫和時間緊張的半日制校舍,到了新校,地方和時間都充裕了,但卻不會因此怠慢新環境下的工作,因為地方和時間的資源多了,學生可以發揮的潛能相應地增加,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目標也會改變。

為另一些學生,轉變帶來的不明朗因素,卻會令他們因安全感下降而變得缺乏自信。一些著重學業名次的畢業生,到了充滿來自五湖四海「猛人」的中學後,第一個學期考出來的名次可能比小學時明顯滑落。一些校友因此自信受到打擊,覺得自己原來是比不上他人,而開始放棄對學習的認真態度,忘記了母校經常教導他們「真正的卓越不是將自己的成就與他人的成就比較,而是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進步,並決心繼續努力發展自己的潛能」。這些華小畢業生應先確定自己在新環境已作出過的努力,然後針對學習上的困難,向師長尋求協助和自己尋找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力求更大的進步。同樣道理,華小搬到新的校網,將會遇到一些在某些方面比我們做得更好的學校。我們不必因此失去自信,應先欣賞和慶祝我們已有的進步,並用教導學生的卓越概念鞭策自己,虛心向專業表現卓越的區內同工學習。

升中是學生個人成長的轉捩點,搬校是教職員專業成長的契機。「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實踐耶穌會教育的學校為校友繼續提供輔導和培育,好讓他們邁向長大成人之際,能將在校時所受過的教導付諸實行,並加深他們服務他人的熱忱」(《耶穌會教育特徵》#135)。我們歡迎你們到我們的新校舍向老師尋求傳道、授業或解惑,也需要你們和你們的家長未來繼續支持我們。

願上主祝福你們畢業後的人生!

校長陳岡博士

2018年5月

致2017年畢業生

各位六年級畢業生:

很多年前,我從華小畢業時,有一位姓李的同學在我的紀念冊上寫了十個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畢業後我從沒有機會再見過他,但他這一句說話影響了我直至今天。

華小開辦之年(1971),是香港政府開始提供免費小學教育的一年。我們這些在華小創校之年開始在此唸書的同學,讀書不是苦,沒有書讀(即沒有出路)才是苦。四十五人擠在一班,也不是苦,因為有很多朋友。學校和家中沒有冷氣設備,也不是苦,因為有可以轉動和選擇兩個風速的風扇已很足夠。每兩週就有一次測驗,也不是苦,而是給我們機會鍛鍊,以便考試前有更多限時答題的經驗。被老師體罰(當年是合法的),也不是苦,因為當年老師的體罰比家長施行的體罰,輕微得多。

在那些年,什麼是苦呢?學生因為不改善自己待人接物的短處而被同學排斥是苦(這一點廿一世紀也適用)。眼見成績每況愈下,但仍不能或不肯改變低效能的溫習方法,無法創新而失去進步的能力,是很大的苦(時代巨輪也不會改變這一點)。在未有強迫初中教育的年代,一些資質不差的同學在高小不勤奮學習,升中試成績令他不能入讀政府津貼學費的官立或津貼中學,而要入息不高的父母供他讀私立中學,在中學階段目睹父母要做多一、兩份兼職去賺取私校收取的高昂學費,是遲來的痛苦。最後,若自己在學業、運動或家庭社經地位比他人的優越,因此鄙視他人,覺得自己比他人重要,到有一天發現自己在學業上不再是全班最優異,或因長期傷患而在運動場上失去昔日的光輝、或因家庭經濟經歷巨變而要再從住大屋搬到住板間房,因失去這些種種外在的優越感而失去自信,抬不起頭來面對朋輩,這是最大的痛苦。

我現在明白,李同學在紀念冊上所寫的「人上人」,對我來說是做一個能領導自己的人。這個「領導自己」的能力,是活出豐盛人生(不是指做文憑試狀元或銀行總裁)的基礎,而「領導自己」須具有四項並非與生俱來的特質:

  1. 自我意識:華小畢業生「能接納自己的長處和局限,並嘗試突破局限」(《特質》2)。同學若排斥自己,他們當然不對,但受排斥之苦的自己卻不應只用手指指著他人,反而應指著自己,認清自己的弱點,利用自己的長處去改善,屢敗屢試,才能在人際關係中取得突破。
  2. 創造力:華小畢業生「善於運用想像力」,而創新須「不怕冒險,願意從失敗中學習」(9及3.3),離開安全地帶(comfort zone)(例如付出更多溫習時間去試一種新的溫習方法去挽救每況愈下的成績)。第一次創新可能因失敗帶來新的痛苦,但時代、環境已變,不創新將會長期痛苦。
  3. :華小畢業生「能以同理心和慈悲心對待他人,並願意成為Boys For and With Others」(《特質》4及4.4)。能從父母、兄弟姊妹或朋友面對的處境為他們設想,以行動而非只靠語言表達關懷和愛心,將令他們更愛和更尊重你。
  4. 由謙卑開始建立團體:全級考首十名的華小畢業生要意識到全級考最後十名的同學也可以教你一些你不懂的事物;做後備的足球隊成員也可以身教正選的神射手;住公屋的同學可以傳授一些住豪宅同學缺乏的生活經驗給後者。謙卑的生活態度是建立和激勵團體的開始。

願上主祝福你們畢業後的人生,並使你們能領導自己!

校長陳岡博士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