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 | 旅港番禺會所前身番邑敦義堂成立於香港。 |
1919 | 組織正名為「旅港番禺會所」(會所)。同年徐仁壽先生創立華仁書院。 |
1921 | 會所開始於港九兩地設男女義校七間。 |
1929 | 本校未來的創辦人高福申先生畢業於華仁書院。 |
1935 | 高福申先生當選華仁書院舊生會創會校長,連任十二年至1947年。 |
1941 | 香港淪陷,會所義校停辦。 |
1952 | 在高先生支持下,會所於灣仔洛克道154-156號和高士打道155-158號(分別為僑光中學和華僑中學校舍)復辦兩間免費夜校。 |
1960 | 政府將司徒拔道肇輝臺一萬八千平方尺的地段撥給會所興建新校。 |
1961 | 肇輝臺新校建築費五十萬元,政府免息貸款及津貼二十萬五千元,會所須自籌約三十萬元。一月二日,會所於英京酒家啟動建校募捐,會所主席高福申以高德成堂名義帶頭認捐十萬元,其他善長踴躍響應,即日已籌逾二十萬元。 |
1962 | 香港華仁書院停辦小學五、六年級。 |
1963 | 番禺會所學校奠基典禮於六月七日舉行,高福申主席主禮。九月開課,高主席任校長。會所停辦夜校。 |
校監 Supervisor |
鍾衞良 先生 Mr. Chung Wai Leung |
神師 Spiritual Director |
勞伯壎 神父 Fr. William Lo, S.J. |
||
行政委員會 Executive Committee |
校長 Principal |
周秉濤 校長 Mr. Chow Ping To James |
副校長 Vice Principal |
廖潔玲 老師 Ms. Liu Kit Ling |
|
副校長 Vice Principal |
李志豪 老師 Mr. Lee Chi Ho |
副校長 Vice Principal |
黃淑儀 老師 Ms. Wong Suk Yee |
||
課程統籌主任 PSMCD |
李宛晴 老師 Ms. Lee Yuen Ching |
SEN統籌主任 SEN Co-ordinator |
曾潔敏 老師 Ms. Tsang Kit Man |
||
主任 PSM |
陳惠琼 老師 Ms. Chan Wai King |
主任 PSM |
陳沅彤 老師 Ms. Chen Yuen Tung |
||
主任 PSM |
蔡穎思 老師 Ms. Choi Wing Sze Maggie |
主任 PSM |
劉丹琼 老師 Ms. Lau Tan King |
||
主任 PSM |
李藹兒 老師 Ms. Li Oi Yee |
主任兼圖書館主任 PSM & Teacher-librarian |
潘慧儀 老師 Ms. Poon Wai Yi |
||
主任 PSM |
胡汝樂 老師 Mr. Wu Yu Lok |
主任 PSM |
丘潔萍 老師 Ms. Yau Kit Ping |
||
其他 非班主任老師 |
陳國豪 老師 Mr. Chan Randolph |
簡嘉茜 老師 Ms. Kan Ka Sai |
|||
Ms. Zuni Arshad | 盛麗玉 老師 Ms. Shing Lai Yuk |
||||
簡淑賢 老師 Ms. Kan Shuk Yin Irene |
蘇思文 老師 Ms. So Sze Man |
||||
陳惠娥 老師 Ms. Chan Wai Ngo |
蘇盈蔚 老師 Ms. So Olivia Yin-wai |
||||
鄭頌衡 老師 Mr. Cheng Chung Hang |
黃文龍 老師 Mr. Joelianto Billy |
||||
NET | Mr. Allen Ng | ||||
班主任老師 | 班別 | 老師姓名 | 班別 | 老師姓名 | |
一禮 1C | 王 璇 老師 Ms. Wong Suen |
一仁 1B | 黃依婷 老師 Ms. Wong Yee Ting |
||
一勤 1M | 陳苑君 老師 Ms. Chan Yuen Kwan |
一信 1I | 陳美玲 老師 Ms. Chan Mei Ling |
||
二禮 2C | 鄧珽文 老師 Ms. Tang Ting Man |
二仁 2B | 羅振宇 老師 Mr. Law Chun Yu |
||
二勤 2M | 林樹棠 老師 Mr. Lam Shu Tong |
二信 2I | 黃嘉希 老師 Ms. Wong Vicky Ka-hei |
||
三禮 3C | 馮國麗 老師 Ms. Fung Kwok Lai |
三仁 3B | 鄭文翰 老師 Mr. Cheng Man Hon |
||
三勤 3M | 林翰然 老師 Mr. Lam Hon Yin |
三信 3I | 王嘉俊 老師 Mr. Wong Ka Chun |
||
四禮 4C | 盧宜鍵 老師 Mr. LO Yee Kin |
四仁 4B | 蔡詩敏 老師 Ms. Tsoi Sze Man |
||
四勤 4M | 郭潔瑩 老師 Ms. Kwok Kit Ying |
四信 4I | 黃良峰 老師 Mr. Wong Leung Fung |
||
五禮 5C | 陸嘉朗 老師 Mr. Luk Ka Long |
五仁 5B | 何潔瑩 老師 Ms. Ho Kit Ying |
||
五勤 5M | 楊穎思 老師 Ms. Yeung Wing Sze Serena |
五信 5I | 余劍輝 老師 Mr. Yu Kim Fai |
||
六禮 6C | 李維朗 老師 Mr. Lee Wai Long |
六仁 6B | 洪浚民 老師 Mr. Hong Chun Man |
||
六勤 6M | 黃祖怡 老師 Ms. Wong Joey |
六信 6I | 李倩文 老師 Ms. Li Sin Man |
![]() |
Google Classroom | https://classroom.google.com/ |
![]() |
Edventures 學程 | https://puwy.edventures.xyz/login |
![]() |
培生MyPearson | http://www.pearson.com.hk/ |
![]() |
我愛學語文 | https://ephchinese.ephhk.com/ |
![]() |
Lighthouse | https://lighthouse.ephhk.com/ |
![]() |
今日常識新領域 | http://e-smart.ephhk.com |
![]() |
現代教育 | http://student.mers.hk |
![]() |
學校網頁-華小相簿(2018-19) | http://www.puwy.edu.hk/Community/page/Album2018-2019 |
![]() |
eClass Junior 內聯網 | http://eclass.puawyps.edu.hk |
![]() |
香港教育城 | http://www.hkedcity.net |
![]() |
資訊小校園Smallcampus | http://www.smallcampus.net |
校務處職員 | 行政主任 | 徐子晉 先生 | 會計文書主任 | 傅淑芳 女士 | |
助理文書主任 | 余俊延 先生 | 文書助理 | 楊麗萍 小姐 | ||
文書助理 | 郭雅芳 女士 | 合約文書助理 | 陳傑允 女士 | ||
校務處助理 | 馮芷雅 女士 | 校務處助理 | 林柏玫 女士 | ||
其他支援人員 | 助理社會工作主任 | 周麗嫦 姑娘 | 校本言語治療師 | 鄭婷戈 姑娘 | |
學生輔導員(半職)/ 服務學習統籌員(半職) |
張穎欣 姑娘 | 特殊教育教學助理 | 莫惠意 姑娘 | ||
資訊科技技術員(I) | 梁敬業 先生 | 資訊科技技術員(II) | 陳錦威 先生 | ||
教學助理 | 施萍萍 女士 | 教學助理 | 朱文靜 女士 | ||
特殊教育教學助理(兼職) | 唐玉萍 老師 | Lang Asst. | Ms. Peguy | ||
工友 | 陳 鳳 女士 | 工友 | 鄧淑球 女士 | ||
工友 | 陳芳萍 先生 | 工友 | 劉泳紅 女士 | ||
工友 | 李麗喜 女士 | 工友 | 曾宝苗 女士 | ||
工友 | 蔡躍南 先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教師特質 Profile of the Ignatian Educator of PUAWYPS |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畢業生特質 Profile of the PUAWYPS Student at Graduation |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家長特質 Profile of the PUAWYPS Parent |
1. 具備所需的智能 |
||
1.1. 能清楚地以中文(包括廣東話和普通話)或英文有效地與學生和同事溝通,支援發展兩文三語的校園語境,並有經常閱讀的習慣。 1.2. 透過肯定成就和建設性的回饋,支援學生學習和全人發展。 1.3.1. 引導學生在認識真理(包括各種知識)的道路上進步,並明白自己並非真理的最終來源。 1.3.2. 在教學時,能將愉快帶入學習中,並能將「依納爵教學法」的五個元素融入教學當中,即學生的背景脈絡、經驗、反省、行動及檢討。 1.4. 與同事一起推行跨學科學習,欣賞不同學習領域中的「美」及重視健康的生活習慣。 |
1.1 精通中文(包括廣東話和普通話)和英文,能清楚地表達自己和有說服力,並有閱讀中英文讀物的習慣。 |
1.1 按家中實際情況,透過對話和媒體為兒子提供兩文三語的語境,並有陪伴或鼓勵兒子閱讀的習慣 1.2 以實際行動,鼓勵兒子在學術和非學術範疇均衡發展,重視學習知識和技能之餘,不忽略品格培育,協助兒子在萬事萬物中看到真、善、美。 |
1.2 精通數學的基本知識和能力。 |
||
1.3 精通常識科(包括科學、科技和個人社會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基本知識和相關能力,對社區、香港、國家和世界的發展有基本的認識。 |
||
1.4 在視覺藝術、音樂及體育方面有進步和有著持續不懈的喜愛。 |
||
1.5.1 採用的教學策略、評估設計和評估準則反映邏輯性和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 1.5.2 教學能結合智能和情意的學習,及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 |
1.5 具備邏輯性和批判性的思維能力。 |
1.3 問兒子需要思考的問題時,不滿足於「是/否」的答案,鼓勵他解釋理由,以支持意見;即使是非一般或看似沒有道理的看法,也給予機會解釋。 1.4 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和有勇氣向兒子糾正自己從前錯誤的看法。 |
1.6.1. 相信未展示出自理能力的學生有發展這些能力的潛能,並給予他們相關的教導和機會。 1.6.2. 培養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以促使他們對學科作出深入的探究。 1.6.3. 適當地運用資訊科技和認知科學,以配合學生學習風格的方法教學,提升學習效能。 |
1.6 具備自我管理能力和運用資訊科技學習的能力 |
1.5 按學校的自理能力課程中需要家長合作的內容,在生活給予兒子機會運用自理能力,提供教導和鼓勵。 1.6 支持兒子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學習和負責任地與人溝通,同時平衡兒子與人面對面溝通能力的發展,和平衡以科技進行遊戲、學習和休息的需要。 |
1.7.1. 設計能令學生經驗學習樂趣的課堂和課業。 1.7.2. 引導學生對現存的認知架構之外的知識加以探究。 |
1.7對事物抱持好奇的求知態度。 |
1.7. 陪伴兒子在生活中探索新事物。 |
1.8.1. 從生活經驗培養反思的習慣,成為具有反思能力的人。 1.8.2. 透過同事和學生的回應,積極地反思評估個人的教學成效,以此態度成為學生的典範。 1.8.3. 願意與同事研究今日社會的最新需要,反思學校當前的政策、架構、課程和教學法,作出所需的改變,找出更能達到學校目標的方法。 |
1.8 具備反思的能力和已培養出反思的習慣。 |
1.8 兒子犯錯時,教訓或懲罰之前,提供空間讓兒子反思、悔過和定改。兒子有成就或感到喜悅時,勿只忙慶祝,亦鼓勵透過反思而感恩。 |
1.9.1. 鼓勵學生發展創意思維和想像力。 1.9.2. 如有需要,願意嘗試用非主流或非傳統的教學法去配合學生的非主流或非傳統的學習需要 |
1.9 在學習過程中善於運用想像力。 |
(與1.3、1.4和1.7相同) |
2. 以禮和仁愛為個人導向 |
||
2.1. 尊重每一位學生是獨特、尊貴和有價值的,讓他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愛護,感受到老師不單止是他學業上的導師,亦幫助他的全人發展。 |
2.1 尊重和喜愛自己,並接受自己為被天主及他人所愛。 |
2.1 令兒子明白家長欣賞家長自己的長處及了解自己的限制,並接受和喜愛自己,好讓兒子亦如此喜愛自己。 2.2 令兒子感覺他的價值不在於他的成就,而是在於他的存在。 |
2.2.1. 以禮對待同事、學生和家長,主動向他們打招呼,並以相互尊重的態度與這些持份者保持溝通,成為學生的典範。 2.2.2. 透過集體的或個別的照顧方式關懷學生。 |
2.2 以禮待人,主動向家人、鄰居、老師、同學等打招呼,尊敬父母和長輩,關懷比自己年幼者。 |
2.3 每天主動向家人、鄰居等打招呼,並尊敬自己的父母和長輩。如兒子不主動向家人、鄰居、老師、同學、親友等等打招呼,會提示和要求。 2.4 即使與他人意見不同,能堅持以禮貌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 |
2.3. 經常提醒學生不應以功利主義為處世之道,自己為學校和學生慷慨付出,成為學生的典範。 |
2.3 在學校團體中是個慷慨付出的人。 |
2.5 為自己所屬團體或有需要的人慷慨付出,不計較報酬。 |
2.4.1. 以同理心和慈悲心對待同事、學生和家長,成為學生的典範。 2.4.2. 尊重不同的學生是不同的獨特個體,有不同的成長需求及能耐。 |
2.4 能以同理心和慈悲心對待他人。 |
2.6 以同理心和慈悲心對待家人、兒子的同學、他們的家長和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成為兒子的典範。 |
2.5 尊重生命和大自然,愛護環境,成為學生的典範。 |
2.5 尊重大自然和愛護環境。 |
2.7 給予兒子接觸和尊重大自然的機會,在家庭生活中實踐節能、回收和不浪費等愛護環境措施。 |
3. 對終身學習採取開放和勤奮的態度 |
||
3.1.1. 設計課堂令到學生必須主動參與學習,而不是被動接收資訊或知識。 3.1.2. 自動自覺地透過個人閱讀、進修和與相關專業人員合作的方式,持續地更新專業知識、教學內容和教學技巧,務求能更有效實踐學校的願景和使命,並且適應社會及世界的變化。 |
3.1 能自動自覺地學習。 |
3.1 在家庭生活中營造氣氛,令兒子對新知識和技能感到好奇,和按需要定立具體目標和獎勵,吸引他主動學習,而不會為他完成責任。 |
3.2. 對於學生的進步給予具體的讚美,同時也幫助學生面對自己的盲點,從而認知成長的障礙,反省個人的經驗,接受但盡量突破自己的局限。 |
3.2 能接納自己的長處和局限,並嘗試突破局限;有自信。 |
3.2 能按著兒子的成熟程度,與他分享自己的長處和局限,並顯示自己嘗試突破自己的局限。 3.3對兒子的進步給予具體的讚美,同時也幫助他面對自己的盲點,從而反思個人經驗,接受但盡量突破自己的局限。 |
3.3 鼓勵學生衡量過風險後作出嘗試,幫助他們從失敗中學習,並且能接受人類在追求卓越過程中的諸多限制。 |
3.3 不怕冒險,願意從失敗中學習。 |
3.4 與兒子分享自己害怕或不怕冒險的經驗,經驗當中的成長和如何從失敗中學習。 3.5能按著兒子的成熟程度,鼓勵衡量過風險後作出嘗試,幫助他從失敗中學習。 |
3.4.1. 透過課堂設計、功課和執行訓輔政策,促使學生負責任地運用隨著年歲增加的自由,並承擔自己學習和行為上的責任。 3.4.2. 讓每位學生負起他有能力完成的責任,盡量發揮他的天賦才能;學生未有機會發展潛能之前,不會否定他的能力。 3.4.3. 對於學生的勤奮和進步給予讚美或獎勵。 3.4.4. 協助學生認同「邁向卓越」不單指追求學業上的傑出,亦涵蓋包括服務上傑出的卓越人性。 3.4.5. 透過不斷評估目標、改善課程、教學法、專業發展和獻身教育的熱情,為邁向卓越作見證。 |
3.4 能認真地承擔起個人的責任,勤奮不懈,盡量發揮天賦才能,邁向卓越。 |
3.6對於兒子勤奮、進步及願意承擔起個人責任的表現,給予讚美或獎勵。 3.7透過讚美、獎勵、表達期望和親子活動,讓兒子明白「邁向卓越」不單指追求學業或體藝表現上的傑出,亦包括在服務上有卓越的品格。 |
3.5.1. 幫助學生察覺自己的感受,真誠地與他們溝通。 3.5.2. 對自己的感受保持察覺;當有負面情緒時,能恰當地控制或抒發而不發洩在他人身上。 3.5.3. 願意與同事建立/重建互信的文化,在教師團隊中能真誠地表達自己。 |
3.5 對自己的感受保持察覺,和在他人面前能真誠地表達自己,建立互信。 |
3.8對自己的感受保持察覺;當有負面情緒時,能恰當地控制或抒發而不發洩在兒子或家人身上。 3.9幫助兒子察覺自己的感受,移除妨礙兒子在家長面前真誠地表達的恐懼,建立互信。 |
3.6. 尊重並積極傾聽學生和同事的見解。 |
3.6 聆聽他人的見解時,縱然自己可能持有立場,亦能採取開放的態度。 |
3.10聆聽兒子或家人的見解時,縱然自己可能持有立場,亦能採取開放的態度。 |
3.7. 能與同事之間建立起有效率的共事關係,形成一個團隊,為學生的學習彼此合作,按每人的長處在不同的崗位以服務的精神分擔領導的工作,互相領導,共負責任。 |
3.7 具領導能力,帶領同級或低年級同學履行共同責任。 |
3.11 教導並給予兒子機會照顧弟妹或年少親友,培養他的領導能力。 |
4. 信仰與道德方面有成長 |
||
4.1.1. 基督徒教師願意與學生分享他們與耶穌建立了的關係,和信賴天主、跟隨祂的價值生活的經驗,投入校園信仰生活和禮儀。 4.1.2. 非基督徒教師持開放的態度學習福音價值,並在校園信仰生活和禮儀中表現對天主教信仰的尊重。 |
4.1 基督徒學生與耶穌建立了個人關係和跟隨祂的價值生活,信賴天主。非基督徒學生持開放的態度學習福音價值,並尊重造物主和天主教信仰。 |
4.1 基督徒家長以身作則,與基督徒兒子分享他們與耶穌建立了的關係,和信賴天主、跟隨祂的價值生活的經驗,帶領兒子投入教會信仰生活和禮儀。 4.2 非基督徒家長持開放的態度讓兒子學習福音價值,並在生活上和校園裡表現對天主教信仰的尊重。 |
4.2. 基督徒教師是個祈禱者,並能夠帶領學生祈禱。非基督徒教師在師生祈禱時表現尊重的態度。 |
4.2 願意成為一個祈禱者。 |
4.3 基督徒家長是個祈禱者,並和兒子一起祈禱。非基督徒家長願意就人不能控制的事情上,和兒子一起祈求、讚美和感恩。 |
4.3.1. 尊重學生的隱私,幫助他們建立同儕間互信的關係。 4.3.2. 對同事有誠信,不會談論沒有事實根據的謠言或是非,能在學校團體中與他人修和,成為學生的典範。 |
4.3 對他人有誠信,能在團體中與他人修和。 |
4.4 對子女和配偶有誠信,不會在家中談論沒有事實根據的謠言或是非,能與子女和配偶修和,成為兒子的典範。 |
4.4.1. 視自己的工作為服務,樂意與學生共處。 4.4.2. 願意分享靈修和成長經驗及個人的體會,願意陪伴同事及學生走他們的靈修和個人成長旅程。 4.4.3. 願意為其他有需要的人服務,陪伴他們,成為學生的典範。 |
4.4 是個願意為他人服務和陪伴受服務者的男孩子(Boy For and With Others)。 |
4.5願意和兒子一起為其他有需要的人服務,陪伴他們,成為兒子的典範。 |
4.5.1. 引導學生分析個人、他人和社會行為中隱藏著的物質主義、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支持他們活出與這些主義相反的正面價值觀。 4.5.2. 自己避免對物質生活的需求過度依賴,成為學生的典範。 |
4.5 具有與道德及福音的價值一致的良心,並隨時準備運用在其個人的生活中。 |
4.6 引導兒子避免受物質主義、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負面影響,鼓勵他們活出與這些主義相反的正面價值觀。 4.7自己避免對物質生活的需求過度依賴,成為兒子的典範。 |
5. 願意為公平正義而委身 |
||
5.1. 教師掌握社會與道德價值有關的客觀現況,透過反思經驗,培養學生相關批判性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認知,而不會盲從跟隨一些沒有客觀資料支持的社會問題看法。 |
5.1 對社會上與道德價值有關的主要政策和情況有基本的認識。 |
5.1 經常從道德角度與兒子討論社會時事。 |
5.2.1. 在公民和國民教育方面,鼓勵學生: l 接觸香港社會、自己國家和其他國家的文化; l 「真正地欣賞」這些文化中值得欣賞之處; l 「具創意地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這些文化。 5.2.2. 讓學生明白到自己在教師團隊中、在香港社會和國家層面,如何履行自己的公民責任。 |
5.2 在學校、社區和國家裡是一位有責任感的公民。 |
5.2 鼓勵兒子透過直接接觸,了解香港社會、自己國家和其他國家的文化,欣賞這些文化中值得欣賞之處,和明辨這些文化中的黑暗面。 5.3讓兒子明白到自己在社區、香港社會和國家層面,如何履行自己的公民責任。 |
5.3. 能正視辨識各種可能存在的偏見和成見,尤其是對不同特殊學習需要、性別、年齡、種族、社經狀況、智力的人士,並努力去克服。 |
5.3 能正視個人的偏見和成見,尤其是與不同的性別、種族、族群、宗教或不同的社經背景的同儕相處時,感到自在和願意從他們身上學習。 |
5.4 避免向兒子表達各種自己可能存有的偏見和成見,尤其是對不同特殊學習需要、性別、年齡、種族、社經狀況、智力的人士,並幫助兒子辨識這些偏見和努力去克服。 |
5.4. 學生能從教師身上或生活分享中看出教師對人性尊嚴(包括兒童)和環境的尊重。 |
5.4 對人的基本權利和環境懷有敬意和尊重。 |
5.5 兒子能從家長的行為看出家長對人性尊嚴和環境的尊重。 |
5.5. 履行對學生和同事所作出的承諾,誠實地與同事溝通。 |
5.5 誠實正直地生活。 |
5.6 履行對兒子和配偶所作出的承諾,誠實地與家人溝通。 |
5.6.1. 透過分析和反思,協助學生關心和服務學校裡和社會上的貧困者及被忽略的人。 5.6.2. 願意透過仁愛工作和和平行動為那些受到不公義對待的人(尤其是5.3所指出的)發聲,成為學生的典範。 5.6.3. 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才能時,並不純粹為了自己的益處,亦為裝備好自己去服務他人。 |
5.6 關心和服務貧困者及被忽略的人,願意為那些受到不公義對待的人發聲。 |
5.7 支持兒子關心和服務學校裡和社會上的貧困者及被忽略的人。 5.8 鼓勵兒子發展自己的才能時,並不純粹為了自己的益處,亦為裝備好自己去服務他人。 |
29-11-2024 | HK01 輪椅人士成功挑戰環球飛行最快紀錄 團體冀展示傷健共融出行實例 |
---|---|
05-07-2024 | 公教報 逾萬人跳繩籌款 齊建眾家之家 |
22-05-2024 | am730 揚威日內瓦國際發明展 積極推動樂齡科技、環境保護 |
17-05-2024 | 「擁抱世界」計劃成就學生遊學夢(學生受訪報導) |
26-04-2024 | 公教報 港童作好準備 與教宗慶祝兒童節(學生代表香港教區前往羅馬) |
13-03-2024 | 新華社 大興機場迎來香港快運航空首航 香港師生感受內地發展脈動 |
12-03-2024 |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首航活動 |
03-02-2023 | 公教報 華仁小學冬泳籌款 支持明愛社會服務 |
06-03-2022 |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校慶彌撒暨開放日開幕典禮 |
19-09-2021 | 喜樂少年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 製作劏房模型 了解基層生活 |
26-01-2020 | 公教報 新校舍開幕禮 |
16-12-2019 | 公教報喜樂少年 傳信會與柬埔寨學校探訪本港六公教小學 |
09-11-2018 | 優質教育基金20周年特刊:番禺會所華仁小學--評估學習程度,全面照顧不同學習需要 |
07-07-2018 | 市民日報 小學生衝上雲霄不是夢 |
25-04-2017 | 星島日報校園傳真 紙飛機不兒戲!華仁學生揚威海外 |
02-12-2016 | 澳洲新報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代表團訪雪梨 |
07-2015 | SCMP Education Post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港版《暴雨驕陽》 墳場反思人生路 |
11-03-2015 | 公教報喜樂少年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探訪獨居長者 |
03-2015 | 親子便利Parents_番禺會所華仁小學 |
09-06-2014 | SCMP Young Post Handchime Gold |
08-06-2014 | 公教報喜樂少年 手鐘初級組金獎 |
03-2014 | 星島親子王204期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 |
2014 | 番禺僑訊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 2014年第4期 |
本校畢業生特質4.4︰「是個願意為他人服務和陪伴受服務者的男孩子 (Boy For and with Others)。」本校一向鼓勵學生參加不同的服務學習活動,以培養學生關懷別人和服務他人的精神,以下網站會不定時列出適合不同年齡和親子的義工服務,學生及家長可自行向機構報名。
2 September 2024
Dear students, staff, parents, and alumni,
With deep gratitude and a profound sense of honour, I write to you today as the newly appointed Supervisor of Pun U Association Wah Yan Primary School. I am genuinely thrilled to join this esteemed institution and contribute to its rich traditions of Jesuit education.
In my role as Supervisor, I have outlined three key missions to guide our collective journey of love forward. Firstly, my utmost priority is to realize our school vision and safeguard the quality of Jesuit education at the school. It is my foremost mission to ensure that our unique Jesuit educational framework, which is the cornerstone of our school's identity and values, thrives in its three-fold purposes—evangelization, whole-person formation, and preparing our students for future responsibilities. We aim to nurture not just academically proficient individuals but compassionate, religiously and morally grounded, and socially responsible gentlemen who will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Jesuit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ir lives to be Men for and with Others.
As the Supervisor, I am committed to supporting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nd facilitating sustainable school development. I pledge to work closely with our Principal and staff to foster a healthy, enjoyable, and reflective learning journey for every student to unlock their God-given talents. This involves creating a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growth and development, ensuring each student receives an enriching educational experience that continuously evolves for the betterment of our school, its community, Hong Kong, China and the world.
I also aim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with Wah Yan College, Hong Kong, to ensure a seamless and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pathway for our students. By reinforcing our bond with Wah Yan College, Hong Kong, we assure you that our students will benefit from a continuous 12-year Jesuit education—a journey marked by academic excellence, character formation,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heart to serve.
Furthermore, I am dedicated to walking with and working for every student, teacher, and staff member within our school community. Together, we will strive to create a nourishing and 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 environment that inspires, empowers, and prepares our young gentlemen for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future.
I eagerly look forward to embarking on this meaningful journey of love with all of you. Together, we will build a hope-filled future for our next generation of leaders, thinkers, and doers. I am filled with anticipation for the fruitful times and the positivity we will bring together.
With gratitude and blessings, |
![]() |
![]() |
||||||
財政 | 關社主任 | 副會長 | 會長 | 活動主任 | 文書 | 公關主任 |
6M 許珀僑 HUI PAK KIU |
6B 王雨晨 WANG YUCHEN |
6C 黎盛進 LAI SHING CHUN |
6I 金弦諾 KING YIN LOK VAIDEN |
6B 趙學堯 CHIU HOK YIU |
6M 黎樂希 LAI NATE |
5M 李雋迪 LEE CHUN DIK |
1971 | 會所與華仁書院耶穌會神父商討合辦小學事宜。巴烈德神父1962年卸任中學校長後,1970年再被委任為校長。按連民安神父憶述,高先生與巴神父互相認識,他們明白兩間學校多年來面對的困難:教育司署為華仁書院規定的中一入學安排很不理想,而番禺會所學校鄰近最少有十二間小學,當中很多有聯繫中學。雙方認為將番禺會所學校變成為華仁書院的直屬小學,對中、小學的發展都會有利。會所與耶穌會六月簽妥合辦合約,九月正式合辦重新命名的新校「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按連民安神父憶述,他從九龍華仁書院被調來本校,成為創校校長。巴神父任校監,並安排了一位在教育界已有多年經驗而且又能幹的華仁舊生林英偉老師,協助連神父為這所包括上、下午校的學校發展學務、招生、留用原校教師、聘請新教師等工作。 |
1972 | 一位1972年(第一屆)的畢業生這樣形容第一年當本校校長的連神父: 「因為我們的數學老師必須花大部分課時教同學中文算術,連神父每週花不少於五個小時,給我們三個人特殊指導(只有我們在升中試中報考英文算術)。如果我們在升中試中取得成功,我們當然要感激我們的校長。 連神父有很多事情要做,從早到晚都很忙。他要上課、小息時關顧學生、為落後的學生上輔導課、見家長,還要做其他千百樣的事情。他雖然很忙,但從來不會懊惱。我從來沒有見過他發脾氣,即使我在他給我的測驗中重覆犯錯,他也不會發脾氣。 我信任,尊重和愛我的校長。」 隸屬香港華仁書院港島十五旅的幼童軍於十一月成立。 |
1973 | 7月16日,颱風黛蒂襲港,本校於禮堂舉行第二屆畢業禮,高福申先生授憑。下午三時天文台懸掛八號風球,簡單而隆重的畢業禮在烈風和大雨中完成。 |
1974 | 華仁書院各神父從多方面支援本校:高伯仁神父每月到校為公教同學辦告解聖事,江之和神父借出操場讓本校舉行重要體育比賽,歐陽理神父協助進行小一入學試,校長巴烈德神父借出禮堂讓本校舉行周年音樂會…。 開始委任五、六年級學生為金魚缸管理員,打理六缸金魚。 十五旅幼童軍於八月首次舉行宿營,地點是香港大學前宿舍馬禮遜館。 |
1975 | 學校成立花卉組,成員共九人,在天台和操場設有花卉園地。 |
1976 | 如往年一樣,學校本年發出小一入學試表格一千八百份,於二、三月期間利用四天假期舉行面試。全校教職員雖損失假期,仍全力做好面試招生工作,共花逾月預備圖片、問題、錄音帶、道具等物資。試題重點不在中、英、數而在幼童注意力之集中,理解及思考力之強弱。 |
1977 | 最後一屆升中試,全校一百八十多名應考學生,一百二十多位升讀香港華仁書院,數學成績達一級者共五十八人,中英數總成績達最高等級X1者共三十六名。 校長連民安神父及居鳴海主任榮休,林英偉副校長轉任校長。連神父轉任校監,他憶述校長任期內最難忘的事,是校舍很多地方(包括操場、走廊和課室)都危機四伏,而教育司署當時給學校的每年維修津貼都不足夠,校舍內破爛的設施往往要等很多年才有足夠經費修理好。到了後期,政府和會所給予的維修津貼才有增長。 |
1978 | 3月21日,會所會長高福申先生逝世。連民安神父在訃聞回憶說,番禺會所華仁小學就是憑高先生之力而成立,而本校禮堂命名為「德成堂」,就是為了紀念高先生之慷慨及培育後輩的善心。 校監連神父調任澳門利瑪竇中學校長,黎烈德神父接任校監。 |
1981 | 校監黎烈德神父離任前在周年信息中形容政府為每班提供1.1位教師的班師比例是「令人絕望的不足」。 連民安神父再次擔任校監一職。 |
1982 | 早前從廣州到港的鄧以明總主教到校與師生見面。 足球校隊連勝八場,蟬聯東區校際足球比賽冠軍。林旭明同學於校際朗誦節奪得岑維休盃和蘇紹興盃兩大獎項。 |
1984 |
足球校隊五場射入二十一球,再次成為東區校際足球比賽冠軍。 教育司署建議的圖書館改善工程通常需要多至四年的時間完成,但在本校卻於一年內完成。 創校老師馮聖康老師和葉哲豪老師退休。 |
1986 |
會所教育主任何永安主任和校監連神父回顧創校十五周年來的發展:
「全校上下午共二十四班,學生人數稍逾一千一百人,其中番禺子弟佔十至二十名。校長領導六位主任、二十三位教師、兩位書記、五位職員工作。」(何主任)
「直屬學校的角色使學生受益匪淺。當家長頗肯定他們將來選擇的中學時,他們更願意協助學校。大部分學生不用懼怕升中後大家會被分散至很多用全新方法和價值辦學的學校。他們將繼續維繫小學期間建立的友誼。直屬制度移除了家長對升學的主要憂慮,亦因此移除孩子們同樣的擔憂,令他們在更穩定的環境下成長。 中學從一開始就受益。學生的平均年齡開始下降,數年間全校學生年齡達到適當水平。。。學校的各種活動也得到了很大的幫助;因為互相認識的中學生很快就能夠組織他們的學會。同一學校裡的青少年在類似的環境而非在繁雜不同的環境中成長多年,有助他們建立穩固的內心世界。」(連民安神父) |
1987 | 副校長向校務會議作出報告,內容包括: · 各科每週功課量:中文四次;英文四次;數學三次;社會、科學、健教及聖經各一次;歷史由教師決定。 · 學生每日應撥出五或六段時間(每段25至30分鐘)溫習;首兩段用於做功課,其他用於覆閱。工作時要專心,每兩段之間要休息或遊戲。 |
1988 |
校董會主席兼創校校董何鏡波先生四月16日與世長辭。 足球校隊連續五屆奪得東區校際足球比賽冠軍。 |
1989 | 創校老師兼會所教育主任何永安主任病逝。 |
1990 | 黃效敬同學勇奪校際朗誦節朗文盃、育羣盃、周炳盃及獎學金、和聖經故事演講比賽初級組冠軍。 |
1991 | 運動校隊大豐收:東區校際足球冠軍、東區校際乒乓球高級組及初級組冠軍、東區校際羽毛球冠軍(1992蟬聯以上三項冠軍),全港區際乒乓球高級組及初級組冠軍。 |
1992 |
創校老師陳碧雲主任榮休。 龐興傑和汪卓麟(學界埠際代表)分別於全港精英游泳比賽(50米蛙)和全港精英乒乓球比賽奪得冠軍。 |
1993 | 港島十五旅幼童軍榮獲香港總監挑戰盾總冠軍。李妙儀老師在職期間去世,令人懷念。 |
1994 |
林英偉校長榮休,譚黃金蘭副校長獲委任為校長。 是年升讀香港華仁書院人數為歷年最高。 |
1996 |
創校二十五週年,學校出版紀念特刊。 全體教師於嘉諾撒靜修院舉行依納爵教學法進修日,由狄恆神父及陳岡先生擔任講者。 創校老師陳慶明老師榮休。 十一月五日,譚黃金蘭校長獲港督彭定康頒發童軍總會的功績榮譽勲章。 |
1997 | 港島十五旅幼童軍參加六天馬來西亞六天外訪團。 |
1998 |
港島十五旅幼童軍再奪香港總監挑戰盾總冠軍。 譚黃金蘭校長榮休,李少莘副校長獲委任為校長。 運動會場地由九龍華仁書院轉為香港仔運動場。 |
1999 | 運動校隊大豐收:東區校際足球冠軍、東區校際乒乓球冠軍、東區校際羽毛球冠軍,東區校際游泳乙組4x50米自由泳冠軍兼破大會紀錄。 |
2000 |
東區校際游泳甲組4x50米自由泳冠軍兼破大會紀錄。 李少莘校長榮休,林團沛副校長獲委任為校長。 |
2001 |
連民安神父以校監身份連續服二十年後,校監一職由狄恆神父擔任。 推行「金銀章獎勵計劃」,鼓勵、推動及嘉許學生的全人發展。 |
2002 | 本校成立家長教師會及籃球校隊。 |
2003 |
香港華仁書院譚兆炳校長向明報(一月二十三日)表示,校方決定耗資一億元改建部分校舍;並將中一至中五每級的班數由當時4班增至5班,以便提供足夠學額與本校成一條龍。擴班計劃最終沒有實行。 本校成立排球校隊。地下後梯空間改建為圖書室。 完成學校改善工程:學校正門旁的兩個車房改為兩個特別室,其一用作為家教會室。小食部旁的空間改建為活動室(鏡房),一邊牆壁安裝了落地大鏡。鏡房與學校後門之間為增設的社工室。禮堂內之禮台加裝活動間隔,平日關上作為音樂教室,自此,音樂科與電腦科各有其獨立的教室作上課之用。禮堂旁的桌棋室改為特別室,後用作為英文室。由於教師人數逐漸增加,三樓之小聖堂改為教員室。操場方面,由於後樓梯地面範圍(原置有馬騮架)改建為圖書室,故須增建一道鐵樓梯接連一樓與地面球場。 |
2004 |
東區校際游泳甲組團體冠軍及乙組團體冠軍,兼破三項乙組大會紀錄。 蒙會所會長黃卓榮先生捐款,黃卓榮多媒體電腦室啟用。 |
2005 |
泳隊蟬聯東區校際游泳甲組團體冠軍及乙組團體冠軍,兼再破三項乙組大會紀錄,並破港九區賽乙組50米背大會紀錄。 港島十五旅幼童軍再奪香港總監挑戰盾總冠軍。 落實教師共同備課機制,優化「學與教」。 |
2006 | 泳隊蟬聯東區校際游泳甲組團體冠軍及乙組團體冠軍,兼破三項甲組大會紀錄及一項乙組紀錄,並破港九區賽甲組比賽四項大會紀錄。 |
2007 |
狄恆神父卸任校監,由勞伯壎神父接任。林團沛校長榮休,錢耀堃副校長署任校長,2008年正式擔任校長。 勞神父為後園的聖母像主持祝聖禮。 |
2008 |
英文科引入Process Writing寫作教學。 學校與家教會協作,出版《華小文集》。 |
2009 |
政府在公營小學一年級開始,逐年推展小班教學至六年級。在實施小班教學的學校,以25人為標準班額。本校雖然屬於維持大班教學的學校,但小一學生人數亦須從四十多人減少,標準班額為30人。 英文科開展 Young Writers Project。 本校足球隊囊括香港學界體育聯會小學足球比賽三項冠軍,包括:1)全港小學校際五人足球比賽冠軍,2)港島東區小學校際足球比賽冠軍,3)代表東區參與第八屆全港小學區際足球比賽,獲得總冠軍。 |
2010 |
學校組成手鈴隊。 英文科出版第二期English Young Writers。 |
2011 | 學校慶祝四十週年,於灣仔伊館舉行校慶綜藝晚會,並出版紀念特刊,舉辦校慶恩祭、足球比賽、親子郵票設計比賽、校友回校日等。首次舉辦水運會。 |
2012 |
教育局將北角百福道新校舍分配給本校辦學團體,供本校轉全日制之用。 校友會於九月正式成立。 「旅港番禺會所」更新本校學生電腦及相關軟件;校董會接受家教會贊助45部iPad予本校學生使用。 七月,在颱風襲港期間,本校後門毗鄰斜坡之大樹坍塌, 橫卧斜路,亦毁壞了學校部分外牆,該處外牆進行了緊急維修。 |
2013 |
錢耀堃校長退休,由時任九龍華仁書院校長的陳岡博士接任。書記趙宏琪先生退休。 成立紅十字少年團第119團,為本校學生提供培訓,以銜接中學紅十字團隊。連續十年,獲頒香港學界體育聯會小學東區金獎學校,獲得「十連覇」殊榮。 |
2014 |
學校透過公開招聘委任學務副校長,並設立助理校長職位。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 學校手鐘隊奪得校隊手鈴比賽手鐘初級組金獎。 學校因「佔中事件」停課,復課當天舉行特別公民教育課及祈禱會。 |
2015 |
本校於香港花卉展覽奪得八獎,包括小學組冠軍及全球學校總冠軍。 陳岡校長應邀到台灣輔仁大學出席「天主教教育宣言公布五十週年教育論壇」,介紹本校的天主教辦學特色。 本校與其他學校聯合邀請英國威尼斯校長Bethan Hocking到港,介紹「教師專業成長三人組」的教師發展模式,並親臨本校進行觀課後回饋指導。 東區區議會和立法會財委會分別通過支持本校北角新校舍工程及批出撥款。 創校教師盧元偉助理校長和嚴志堅主任榮休。 |
2016 |
本校北角新校舍工程於三月動工。 本校首次為全體小五學生舉行八天的北京歷史文化科技普通話沉浸課程。 本校首次以歷奇形式舉辦家長教育課程,協助小一新生家長認識本校辦學精神。 本校為五、六年級同學開始舉辦「認識自我生涯規劃」職場體驗活動。 本校校長和教師前往柬埔寨沙勿略耶穌會學校和悉尼的聖依納爵書院和聖類斯書院進行交流考察。 |
2017 | 學校首次參加新加坡科學中心舉辦的國際飛行器大賽,在超過二百三十多隊參賽隊伍當中,榮獲全場總亞軍、最長飛行時間冠軍(兼破大會紀錄)及最遠飛行距離亞軍。 |
2017 7月 |
在香港中學辯論英語辯論比賽(小學組)決賽擊敗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蟬聯冠軍。 本校合唱團獲邀參加「2017世界青少年合唱節」,榮獲銀獎。 本校首次舉辦的動力滑翔機飛行遊學團在澳洲悉尼和墨爾本舉行。 |
2017 8月 | 校長陳博士和鄧副校長分別以國際顧問團成員和視藝科教師工作坊培訓人員的身分在柬埔寨沙勿略耶穌會學校服務。 |
2017 9月 |
校方發表本校探討轉制直資第一輪諮詢後分析及建議報告。 教職員、家長和同學參加肇輝臺校園中秋節晚會。 校友會為連民安神父慶祝104歲生日。 |
2017 11月 |
於港島東區小學校際學界游泳比賽奪得甲組團體亞軍、乙組團體季軍和丙組團體優異獎。 英文集誦隊在香港校際朗誦節(小一至三,市區組)獲得季軍。 校方出版由三至六年級同學撰寫的英文創意寫作文集Writing Beyond. 衝上雲霄學員、飛行領袖和校長老師們前往成都和番禺,分別參觀製迼「殲20」的成都飛機製造廠和與祈福英語實驗學校進行科學課交流。 |
2017 12月 |
本校聯同澳門利瑪竇中學舉行第三次的教師懇談營。 連民安神父最後一次與本校教師一起慶祝聖誕。 |
2018 1月 |
辦學團體旅港番禺會所宣布接受本校直屬中學香港華仁書院的轉制直資計劃。 本校於第四屆「全港小學數學挑戰賽」勇奪最積極參與獎和小六組團體賽亞軍。 田徑隊於港島東區小學校際田徑比賽取得甲組團體亞軍及乙、丙組團體冠軍。 |
2018 2月 |
旅港番禺會所副主席及本校資深校董何大至先生病逝。 泳隊於22屆新春冬泳賽(九歲以下組)奪得亞軍、第六及第七名。 家教會舉行肇輝臺校園新春盤菜宴。 合唱團在校際音樂節外語歌曲組奪得季軍、中文教堂音樂組亞軍。 |
2018 3月 |
本校在香港花卉展覽奪取多個獎項。 三位同學榮獲「中國語文菁英計劃」團體寫作亞軍和個人銅獎。 學校亦嬴得全港小學校際英文詞彙比賽全港冠軍。 |
2018 4月 |
創校校長連民安神父4月1日逝世,並於4月14日出殯及下葬。 六年級學生到北京參加八天歷史文化科技課程,師生與姊妹學校中關村第四小學進行同課異教專業交流。 衝上雲霄校隊於新加坡國際飛行比賽奪得飛行理論亞軍和滙報季軍。 弦樂團於聯校音樂大賽獲得銀獎。 4月14日舉辦「告別肇輝臺鄰里歡聚綜合表演」。21-22日舉辦「告別肇輝臺校園校友開放日」,超過三千名校友及家人出席。 小六及中一校友飛行領袖與校長、老師於4月27-28日於柬埔寨沙勿略耶穌會學校為當地中、小學教師和學生主持STEM工作坊,同日英文科及數學科老師向全港教師分享校本支援成果。 |
2018 5月 |
手鈴隊於校際手鈴比賽-手鈴初級(小學組)榮獲金獎。 百福道新校舍原定5月31日收樓的日期要延遲至6月15日。 |
2018 6月 | 北京同心實驗學校(農民工子弟學校)師生到本校交流,寄宿於六年級學生家庭。 |
2018 7月 | 法團校董會決定因新校舍工程質素表達校方安全、衛生及有效使用的要求,2018年9開學時將在肇輝臺校舍繼續上課。 |
2018 9月 | 本校第二年獲得優質教育基金資助,推行以本校為核心學校的評估素養主題網絡計劃,本校繼續作為核心學校,與另外三間學校(東華三院鶴山學校﹑石湖墟公立學校和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透過中文及數學科知識能力分層架構以配合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與老師們進行共同備課、觀課、評估及評估後的跟進。 |
2018 11月 | 十一月二日本校游泳隊參加了由香港學界體育聯會舉辦的港島東區校際游泳比賽,各組隊員均能發揮水準,盡展所能,取得三項破紀錄的卓越成績(丙組50米蛙、50米自和4X50米接力)。 |
2019 1月 | 學校公布第二年以校本開發「耶穌會4C」表現指標進行自評的結果,其中情緒社交能力和體能方面比上一學年有進步。 |
2019 4月 | 4月4日是最後一天在肇輝臺校舍上課。遷校行動隨即展開,4月23日開始在百福道新校舍上課。 |
2019 7月 |
7月5日首次於新校舍舉行畢業典禮。 7月7日本校五、六年級(A隊)和三、四年級(B隊)足球隊分別參加在麥花臣遊樂場舉行的「賽馬會五人足球盃」總決賽,在超過一百多間小學參賽隊伍中勇奪兩個組別(13歲以下男子組及10歲以下男女子混合組)的全港亞軍。 7月8日在學校禮堂舉行「創造傳奇」籌款音樂會。 第一次在一年級下學期加入數學、常識及倫宗科多元智能評估(非紙筆評估)的考核內容。 2019年9月申請一年級候補生的人數比上年大幅增加超過28%。 |
2019 9月 |
全體教師到上水聖保祿樂靜院參加五年一度的「教師懇談營」,為期三日兩夜。 本校第三年獲得優質教育基金資助,推行以本校為統籌學校的評估素養主題網絡計劃,支援另外三間學校(石湖墟公立學校、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和東莞同鄉會方樹泉學校)的中文、常識及數學科教學。 |
2019 10月 | 開始在所有年級推行「自理能力」校本課程最後一部分,即培養學生管理學習的能力。 |
2020 1月 |
1月11日由教育局楊潤雄局長及香港教區湯漢樞機分別主持新校舍開幕禮及祝聖禮,典禮上首演原創雙語音樂劇「華仁薪火九十載」,同日進行校史室開館儀式。 1月舉行了本校第一屆學生會會長選舉,由六勤班的蔡明軒同學當選,隨後成立了學生會內閣。 |
2020 2月- 7月 |
因新型冠狀病毒而長期停課,改為網上教學,六月復課後,先後舉行了三、四年級的區本跨學科全方位學習活動,但七月中再度停課。除了五年級呈分試之外,所有考試取消。 7月舉行了本校第二屆學生會會長選舉,由五禮班的姚正樂同學當選。 |
2020 7月 |
政府因疫情關係於7月30日停止全港食肆午市堂食,不少在職人士沒有地方吃午飯。本校立即公布開放有蓋操場,供有需要找地方吃午餐飯盒的公眾人士使用進餐。在政府恢復午市堂食之前,每天有數位校外人士在校內吃午飯。 |
2020 9月 |
9月1日開學禮上,校監勞神父為小聖堂「耶穌會聖人及創校校長彩色玻璃窗」舉行揭幕禮。 |
2020 10月 |
本校同學組隊參加第六屆《基本法》全港校際問答比賽,榮獲小學組亞軍。 |
2020 11月 |
第七十二屆學校朗誦節於11月以「錄影模式」舉行,學生須將其表演錄製成影片及上載影片到大會平台。(其後學校音樂節有同樣安排) |
2020 12月 |
因應疫情繼續惡化,教育局決定由12月2日起停止小學的面授課堂及校內活動。學校第一次以zoom形式舉行聖誕聯歡會,並同日公布第一屆「聖人扮演大賽」得獎者名單。 |
2021 1月 |
教育局宣布1月11日起全校六分一的學生可以回校上面授課堂(本校以六年級生為主),其餘學生在家上網課。 |
2021 2月 |
家教會和校友會於2月6日聯合主辦冬泳籌款活動,由校長陳岡博士完成3.5公里的路程,為兩會共籌得超過二十四萬元,以支持學校的多元化學生活動。 |
2021 3月 |
本校學生參加「小行動・大溫暖」活動,製作電子和實體心意卡、拍片錄製鼓勵說話,送給受疫情影響的醫護人員、清潔人員及長者。 |
2021 4月 |
教育局宣布4月7日起全校三分二的學生可以回校上面授課堂。 |
2021 5月 |
教育局宣布5月24日起全校學生可以回校上半天面授課堂。 |
2021 6月 |
鑑於未能安排六年級生前往北京進行學習,學校在禮堂舉辦「北京利瑪神父墓園考察活動」,透過在禮堂豎立的模擬利瑪竇墓園墓碑和牌坊,讓學生透過預習大課以及現場考察活動,認識在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傳教士生平,了解其傳教精神以及為科技、文化所作的貢獻。 |
2021 7月 |
第三屆學生會會長(2021-22)選舉按優化了的選舉制度舉行,由5M陳文澔同學當選。 |
2021 8月 |
學校於禮堂舉行2021夏日抗疫音樂會,由第73屆香港學校音樂節的獲獎同學表演,吹管樂器表演生在透明擋板後面表演。 |
2021 9月 |
倫宗科與視藝科開始使用上午實體加下午Zoom混合模式上課。 |
2021 10月 |
學校首次為各校隊隊長和副隊長舉行共九小時的領袖訓練課程。 |
2021 11月 |
首次在校園舉行「諸聖節聖人裝束日」,學生反應踴躍。 |
2021 12月 |
12月4日,校長與泳隊學生及校友於淺水灣進行第二次冬泳籌款,建設擴增/虛擬實境設施,籌得超過$620,000。 |
2022 1月 |
管樂團、弦樂團和合唱團參加由華仁一家主辦的「華仁100+音樂節」,並於1月5日和6日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 1月7日,本校校友、天主教香港教區周守仁主教為本校五十周年校慶主持彌撒及小型開放日開幕典禮。學校同時舉行網上開放日。一周後第五波新冠疫情爆發,暫停面授課。 |
2022 2月 |
為期兩個多月的從肇輝臺舊校舍步行至百福道新校舍的校慶步行籌款結束,師生、家長和校友共籌得超過$82,000。 |
2022 3-4月 |
學校按政府宣布,於3月17日至4月12日「提早放部分暑假」,其中3月24日至4月4日照原定計劃以Zoom進行特別評估。4月25日起學生陸續回校恢復面授課堂,並要每天返學前做快速抗原測試。 |
2022 6月 |
六樓新增擴增/虛擬實境設施開始啟用,六年級學生得以在香港未與內地通關之前,以擴增實境模式進行以往每年在北京舉辦的「北京歷史文化課程」。 |
2022 7月 |
雖然有防疫限制,但應屆畢業生仍能於7月11日和12日在校園參加第一屆畢業營。 |
2022 8月 |
校長與剛離任的音樂科主席汪瑛瑛老師和新繼任人黃文龍老師一起於學校最後一個上課天表演一曲 “Where have all the teachers gone?” 因本學年共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教師離職。 |
2022 9月 |
基於防疫關係,停辦兩年的水運會終於在2023年9月9日復辦。這是華小游泳健將引頸以待的游泳比賽,也是本年度全港中小學第一間學校復辦水運會。 |
2022 10月 |
由「華仁一家」主辦的「華仁書院百周年校慶呈獻—WY+100+ 華仁音樂節」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本校合唱團獲邀於10月23日晚表演。 |
2022 11月 |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反覆,亦鑒於不少研究已證實,兒童接種疫苗可減少流感相關併發症、入院和死亡個案,更可大大減低因病缺席和流感在校園內傳播的風險,學校為學生安排接種疫苗服務。 本校「扶輪雋雅服務團」關社團員於香港家庭福利會舉辦的「家添愛同樂日」中籌劃攤位遊戲,讓北角市民可更認識社區及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
2022 10-12月 |
學校舉行「小行動,大快樂」義工服務,為居住在院舍或獨居的長者在疫情下帶來愛和溫暖。 |
2023 1月 |
12月4日,校長陳岡博士與泳隊學生及校友於淺水灣進行冬泳籌款,天主教香港明愛籌款,籌得超過$126,980。 學校於疫情後恢復舉辦旅行日,學校旅行是每年每一位學生最期盼的大型活動,為學生成長路上締造珍貴和美好的回憶。 運動會因疫情停辦兩年後重啟,所有運動員皆懷着拼搏精神,鬥志高昂,屢破大會紀錄,不斷追求突破,堅持信念,這份態度讓全校上下為之振奮。 |
2023 3月 |
我校衝上雲霄飛行代表隊於3月19日至21日到新加坡參加國際飛行比賽,榮獲佳績,為學校帶來爭光。其中,施頌朗同學在Range Challenge中投擲出超過40米以上的成績,打破了大會十多年來的紀錄,榮獲最遠距離奬。在匯報方面,李丞彬、吳柏諾和李卓望亦贏取了最佳匯報獎。 本校「扶輪雋雅服務團」關社團員籌辦「小行動·大快樂」活動,並與Sagarmatha Kindergarten及樂善堂李賢義少數族裔支援中心合作,透過講座讓學生加深對少數族裔的認識,從而培養服務他人的同理心,並透過製作可以用來控制情緒的靜觀瓶,為少數族裔的兒童及家庭送上關懷及祝福。 |
2023 4月 |
本校校長陳岡博士提早離任,接受新挑戰,在中國內地創辦一所於2023年開辦的港人子弟學校。黃淑儀副校長接受任命為署任校長,肩負起校長交接的工作。 |
2023 5月 |
香港陸續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本校決定為六年級學生舉辦停辦了三年的北京歷史文化科技課程,讓學生認識國家歷史文化、科技發展的現況,以及耶穌會傳教士的訪華足跡,並與當地小學的學生進行交流,擴闊視野,增廣見聞。 |
2023 6月 |
我校運動校隊在2022/23各項體育比賽中表現優異,贏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包括游泳、足球、乒乓球和羽球比賽,均贏得令人鼓舞的成績,榮獲港島東區銀獎學校。 |
2023 7月 |
本校升旗隊獲香港兒童基金邀請,在頒獎禮上協助舉行升旗儀式。 我校在聯校音樂大賽2023中榮獲三項團體金獎和三項團體銀獎,更榮獲了卓越音樂培訓獎,肯定了我校在音樂培訓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本校16位同學參加了聖猶達堂主辦的「2023年兒童及青少年讀經比賽」,獲得兩冠和兩季的佳績。 |
四至六年級的「關社大使」是通過一連串的訓練及甄選任務而產生。「關社大使」主動策劃、聯絡及與機構開會、宣傳、招募及訓練其他學生義工、推行及檢討、反思服務活動,服務由校內推展至社區。
關社大使已推行了以下活動:
![]() |
![]() |
![]() |
![]() |
![]() |
![]() |
![]() |
![]() |
本校自搬遷校舍至港島東區後,一直致力透過跨學科全方位學習活動,利用新的社區資源有利條件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和效能,讓學生應用、延伸及深化所學,把學習空間從課室伸展至社區,透過接觸的人、環境和情境,親身獲得一般在課堂上難以體會的經驗。
學生成果分享
本校的課程已制定了學習目標和重點,例如知識、能力、價值觀和態度等方面,以說明學生應學習的內容。評估則是以日常持續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來搜集學生的學習顯證(包括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作為改善學習與教學的基礎。因此,評估是課程、學與教及回饋循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學生方面:
老師及學校方面:
家長方面:
|
評估內容需配合學生學習的內容,並考慮學生的能力及程度,以檢視學與教的效能; |
|
課堂教學中需對評估內容有充分的教學,以讓學生理解、應用及延伸,並透過日常課業作鞏固; |
|
評估內容及模式更為靈活,以展現學生的多元智能,不限於紙筆模式; |
|
按學習內容所訂定的評估內容與準則清晰,具透明度,與學生、家長有充分溝通;/td> |
|
善用評估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表現,調節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的學習。 |
上學期 | 下學期 | |||
總結性評估 年級 |
考試 | 測驗 | 考試 | 畢業試 |
一年級 | - | - | - | - |
二年級 | - | ✓ | ✓ | - |
三至五年級 | ✓ | ✓ | ✓ | - |
六年級 | ✓ | - | ✓ | ✓ |
會長 | 副會長 | ||
![]() |
![]() |
||
陳顥寬 CHAN HO FOON |
李子朗 LEE RYAN TZE LONG |
||
---|---|---|---|
六勤班 6M | 六禮班 6C | ||
活動主任 | 關社主任 | ||
![]() |
![]() |
||
金弦諾 KING YIN LOK VAIDEN |
吳柏諾 NG PAK NOK |
||
五禮班 5C | 六禮班 6C | ||
公關主任 | 文書 | ||
![]() |
![]() |
||
方奕珽 FONG YIK TING AIDAN |
李丞彬 LI SHING PAN |
||
六禮班 6C | 五仁班 5B | ||
財政 | |||
![]() |
|||
林礽樂 LAM YING LOK IAN |
|||
六勤班 6M |
本校除了參考教育局為全港學校定下的表現指標之外,亦開發了首套按耶穌會四個C價值觀範疇(良心、能力、憐憫心和承擔)定立的表現指標,並運用這套指標為學生的表現作出自評。每個C設定二至七個表現指標,學校按指定準則為畢業班級或全校班級學生表現定出四個等級:
整體表現級別 |
學生達標百分比 |
4 (優異) |
85-100% |
3 (良好) |
70%-84.9% |
2 (大部分達標) |
55%-69.9% |
1 (需要改善) |
<55% |
這套耶穌會教育4C表現指標只屬第一版,學校期望累積實踐經驗後,來年可以將它逐步優化。評估學生表現的準則如下:
表現指標 |
評估準則 |
範疇:良心 Conscience |
|
1.1能以良心反思及作出判斷 |
全年訓輔組教師及社工處理的個案當中,能在過程中按良心進行反思及作出判斷的學生人數佔全部個案學生人數的百分比 |
1.2能把反思對錯的結果付諸實行 |
全年訓輔組教師及社工處理的個案當中,能在反思後將反思結果付諸實行的學生人數佔全部個案學生人數的百分比 |
範疇:能力Competence |
|
2.1學術能力 |
在六年級中、英、數畢業考試(程度相等於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中,學生及格科目總數佔學生應考科目總數的百分比 |
2.2情緒社交能力 |
以下問卷回應百分比的平均數: · 教師同意或非常同意學生願意從失敗中學習、高小學生具領導能力 · 家長同意或非常同意兒子曾經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與同學相處融洽 · 學生同意或非常同意自己曾經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能與班中其他同學融洽相處、具領導能力(後者只適用於高小學生) |
2.3高階思維能力 |
六年級學生在以下科目的上、下學期考試中,牽涉高階邏輯或明辨性思考題目總得分的百分比:中文、英文、數學、常識 |
2.4欣賞及創造能力 |
學生透過問卷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自己經常指出別人的優點、認為每位同學均一定有他的優點、喜愛自己、認為學校環境優美、認為家居周圍的環境優美、喜歡創作新事物、對日常生活習慣做的事積極創新、常常有源源不絕的新意念等的平均百分比 |
2.5運用科技能力 |
四至六年級電腦科下學期實作考試表現及格 |
2.6自我管理能力 |
按校本自理能力課程,全校學生校內評估的達標率 |
2.7體能 |
全校學生按全港同齡男生體適能平均達標表現(教育局提供)為準的達標率 |
範疇:憐憫心Compassion |
|
3.1尊重 |
以下問卷回應百分比的平均數: · 教師同意或非常同意學生以禮對待同學和老師、尊重大自然和愛護環境 · 家長同意或非常同意學生之間能以禮相待 · 學生同意或非常同意自己尊重他人、同學之間能以禮相待、同學對老師有禮貌、冋學尊重大自然和愛謢環境 |
3.2慈悲心和同理心:態度與行動 |
以下百分比的平均數: · 三至六年級學生社會服務時數達標(全年二至八小時)的百分比 · 學生畢業前曾經透過本校活動服務獨居長者、露宿者、拾荒者、劏房戶或智障人士的百分比 · 學生畢業前曾經透過本校活動服務老人院長者的百分比 · 以下問卷回應百分比的平均數: Ø 教師同意或非常同意學生願意為他人服務、關心貧困者和被忽略的人 Ø 家長同意或非常同意學生願意為他人服務 Ø 學生同意或非常同意自己為他人著想、關心別人的安危、對殘疾人士友善,而同學則願意為他人服務,關心貧困者和被忽略的人 |
範疇:承擔Commitment |
|
4.1責任感及勇氣 |
以下問卷回應百分比的平均數: · 教師同意或非常同意學生能認真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勤奮不懈 · 家長同意或非常同意兒子經常認真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勤奮不懈 · 學生同意或非常同意自己經常認真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勤奮不懈、盡力履行在家中的責任 |
4.2堅毅 |
學生透過問卷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自己以超越自己為目標、不斷尋求學習上的突破、能完成決定要做的事、開始了的工作通常都會完成、經常堅持達至成功 |
4.3與人及與大自然的修和 |
學生透過問卷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如與同學有紛爭時會主動與他修和、覺得原諒那些對自己不好的人是重要的、同學尊重大自然和愛謢環境 |
為讓學生更清晰風紀及風紀隊長的職責及角色,每學年首周均安排五、六年級全體學生作風紀訓練。另外,為總風紀隊長及風紀隊長安排領導才能訓練,讓學生學習如何作領導角色的同時學習紀律及團隊精神。
風紀就職禮上,校長為風紀隊長頒發委任狀,並由總隊長及副總隊長帶領全體風紀作宣誓。風紀簽署「風紀約章」,承諾履行職責。
![]() 風紀就職禮(A班) |
![]() 風紀就職禮(B班) |
![]() |
![]() |
風紀正、副總隊長及各隊隊長帶領全體五、六年級風紀作宣誓 |
風紀約章
![]() |
自從2017/18年度起,本校連續四年成功獲優質教育基金以「培養評估素養」為主題而推行了三個「主題網絡計劃」的資助計劃,其中包括:
2021/2022教育局QTN校本支援服務 |
會長 | 副會長 | ||
![]() |
![]() |
||
林家楠 LAM CARTER KA NAM |
劉穎一 LAU WING YAT JAMIE |
||
---|---|---|---|
六仁班 6B | 六禮班 6C | ||
活動主任 | 關社主任 | ||
![]() |
![]() |
||
何兆臻 HO SIU CHUN |
鄭恩澤 CHENG YAN CHAK DOMINIC |
||
五信班 5I | 六勤班 6M | ||
公關主任 | 文書 | ||
![]() |
![]() |
||
項亦曦 LAM CARTER KA NAM |
羅琛喬 NG WAI YAN RYAN |
||
六仁班 6B | 六勤班 6M | ||
財政 | |||
![]() |
|||
吳柏諾 NG PAK NOK |
|||
五禮班 5C |
![]() |
![]() |
![]() |
||
温家醇 WAN KARLSON SEBASTIAN |
周倬廷 CHAU CALEB CHEUK TING |
||
---|---|---|---|
三禮班 3C | 三仁班 3B | ||
![]() |
![]() |
||
林以淳 LAM YEE SHUN |
黃晉庭 WONG CHUN TING TREVOR |
||
三勤班 3M | 三信班 3I | ||
![]() |
![]() |
||
戴思竣 DAAI SZE CHUN |
李丞彬 LI SHING PAN |
||
四禮班 4C | 四仁班 4B | ||
![]() |
![]() |
||
吳瀚維 NGO HON WAI RYAN |
金弦諾 KING YIN LOK VAIDEN |
||
四勤班 4M | 四信班 4I | ||
![]() |
![]() |
||
蔡汶臻 CHUA MAN CHUN |
吳浩鈞 NG HO KWAN |
||
五禮班 5C | 五仁班 5B | ||
![]() |
![]() |
||
劉軒宇 LAU HIN YU |
樊桓禮 FAN ASHLEY WUN LAI |
||
五勤班 5M | 五信班 5I | ||
![]() |
![]() |
||
伍祉熹 NG TSZ HEI CLOVIS |
方俊東 FONG CHUN TUNG EVAN |
||
六禮班 6C | 六仁班 6B | ||
![]() |
![]() |
||
梁紹勇 LEUNG SIU YONG |
周泓謙 CHOW WANG HIM |
||
六勤班 6M | 六信班 6I |
常識科專題研習
本校的專題研習在三至六年級中實行,根據教育局的指引,專題研習主要提升以下三類能力:
類別 |
說明 |
難題處理 |
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和了解問題,探究處理問題或難題的不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明辨性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
資訊管理 |
專題研習要求學生從不同途徑或形式獲取、組織及演示資料,從而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和研習能力。 |
個人管理 |
專題研習要求學生計畫和管理他們的工作,從而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
*紅字為本校透過專題研習主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本校專題研習的特色:
社工室會定期於小息開放給同學自由借玩具,豐富同學的社交和校園生活。
在開放借玩具前,一班願意貢獻自己小息時間的「社工室開放管理大使」會接受訓練,學習如何律己律人,一起討論、構思和學習怎樣管理好秩序、處理衝突,向同學講解及教導不同的遊戲和玩具,他們希望能讓同學在融洽的氣氛下一起分享不同的玩具。
而為了讓同學有一個更理想的環境,管理大使亦會自發定期點算、清潔和整理社工室的桌椅和玩具,嘗試維修損耗了的玩具,並根據同學的意見,向學校建議添置不同類型的玩具和遊戲,甚至捐贈家中的玩具給其他同學一起玩。
我們曾舉辦一個小小的模擬選舉,讓管理大使投選心目中的隊長和副隊長。他們要構想個人政綱,反思自己希望成為一個怎樣的領袖,如何做好管理自己和當值的具體方法,承諾自己和其他同學怎樣為整個團隊服務,並接受同學的提問。
2017-2018年度的學校訓輔主題是「尊重」,他們更自發去討論如何提升同學的尊重意識,希望將借玩具和與人溝通的尊重態度推廣給學校更多的同學。
會長:
副會長:
文書:
財政:
活動主任:
關社主任:
公關主任:
本校已按耶穌會的4C培育方向(有良知、能力、憐憫心和承擔感的人),制定畢業生特質、教師特質、相關政策方向和實踐策略,繼續將學校的教育質素提升。我們亦已按《耶穌會教育特徵》和其他相關靈修和教育傳統,制定校本21項核心價值,透過正規課程和非正規課程推行。
價值觀類別 |
價值 |
禮 |
|
|
|
仁 |
|
|
|
|
|
|
|
|
|
|
|
勤 |
|
|
|
信 |
|
生命 |
|
|
|
家庭 |
|
|
|
自由 |
|
|
|
|
|
公民及國民 身份認同 |
|
|
|
|
![]() |
![]() |
||
鍾浩林 CHUNG HO LAM MARCUS |
李丞彬 LI SHING PAN |
||
---|---|---|---|
三禮班 3C | 三仁班 3B | ||
![]() |
![]() |
||
王逸淳 WONG YAT SHUN |
吳瀚維 NGO HON WAI RYAN |
||
三勤班 3M | 三信班 3I | ||
![]() |
![]() |
||
胡愷朗 WU HOI LONG |
林俊廷 LAM CHUN TING |
||
四禮班 6C | 四仁班 6B | ||
![]() |
![]() |
||
吳柏諾 NG PAK NOK |
黃梓謙 WONG TSZ HIM |
||
四勤班 4M | 四信班 4I | ||
![]() |
![]() |
||
劉智熹 LAU CHI HEI |
黃洛泓 WONG LOK WANG WALLACE |
||
五禮班 5C | 五仁班 5B | ||
![]() |
![]() |
||
梁紹勇 LEUNG SIU YONG |
劉穎一 LAU WING YAT JAMIE |
||
五勤班 5M | 五信班 5I | ||
![]() |
![]() |
||
馮天宇 FUNG HAVEN |
朱浩廷 CHUI HO TING |
||
六禮班 6C | 六仁班 6B | ||
![]() |
![]() |
||
吳祐希 NG YAU HEI |
朱倪廷 CHUI NGAI TING |
||
六勤班 6M | 六信班 6I |
以人文為本的STEM校本課程
本年度於小六開展以人文為本的STEM校本課程,希望學生將來能嘗試以「解決生活上所遇到的問題」來貢獻社會。課程中學生透過學習粒子理論基礎(銜接初中課堂)、飛行力學、地震發生後對災民的影響、編程操控無人機等,最後需要運用解難能力和創造力模擬利用無人機運送物資到地震災區。課程中涉及航天、科技、編程、英語、解難能力及創造力六大範疇。當中包括跨學科元素。
整個課程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涉及粒子理論及飛行力學。第二部份為利用編程操控無人機。第三部份為模擬解難任務。
課程中老師嘗試運用校本自訂的評量框架就學生的解難能力及創造力進行評估,務求嘗試以紙筆以外的評估模式進行評核。例如:學生於學習基礎粒子理論後,需要把飛行力學應用於紙飛機上。評估中學生以一小組形成指定任務,摺出一架能飛達8米或以上的標槍機。為達到任務中的目標,學生需就紙飛機設計和投擲飛機時的姿態、角度、力度著手,運用解難能力去完成目標。在評估期間,如學生未能於第一次投擲便成功,可利用平板電腦把投擲姿勢記錄,並就第一次的投擲動作及紙飛機結構作出檢討,從而提升學生的解難能力。
解難能力及創造力評量框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吳浚亨 NG ETHAN THOMAS |
徐梓洋 TSUI TSZ YEUNG |
||
---|---|---|---|
五禮班 5C | 五禮仁 5B | ||
![]() |
|||
吳祐希 NG YAU HEI |
黃文謙 WONG MAN HIM |
||
五勤班 5M | 五信班 5I | ||
![]() |
|||
郭鋅熙 QUE TZE HEI |
林柏汭 LAM PAK YUI |
||
六禮班 6C | 六仁班 6B | ||
![]() |
![]() |
||
潘焯軒 PUN CHEUK HIN |
繆承澔 MIU SHING HO |
||
六勤班 6M | 六信班 6I | ||
![]() |
![]() |
||
黃智楊 WONG CHI YEUNG ISAAC |
冼禮仁 SIN LAI YAN RYAN |
||
音樂 (六禮班 6C) |
體育 (五勤班 5M) |
||
![]() |
![]() |
||
葉子匡 YIP TSZ HON |
李泰然 LI TAI YIN |
||
衝上雲霄 (六仁班 6B) |
童軍/紅十字會/升旗隊 (六信班 6I) |
||
陳亦宏 CHAN YIK WANG ETHAN |
馬卓楠 MA CHEUK NAM |
||
關社大使 (六仁班 6B) | 基督小先鋒 (五信班 5I) | ||
![]() |
|||
待定 | 陳家晞 CHAN KA HEI COLIN |
||
英語/普通話大使 | 風紀 (六信班 6I) |
訂立知識架構 提升評估素養
本校於二零一七年獲得優質教育基金資助的主題網絡計劃—「於初小數學科及高小中文科推動『促進學習的評估』和『作為學習的評估』」,本校聯同三所網絡學校以提升評估素養為目標實踐這個計劃,以推動「促進學習的評估」、「作為學習的評估」。
計劃以小三數學科為第一學年的發展平台,在不同學習範疇(數、度量、圖形與空間和數據處理)擬定知識框架的高、中、基礎學習能力。老師按此知識框架進行教學及評估,透過共同備課設計合適的活動進行教學,再從進展性評估的表現了解學習情況,並作調整以完善教學。在總結性評估後,可按個別學生的表現從電子學習平台(STAR)發放合適的題目以作鞏固,藉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從二零一七年九月開始至今,計劃已開展了七個月,我校老師與三間網絡學校的老師進行了多次的共同備課會議及觀課,分別就課堂活動、工作紙及課業的設計、測考評估中加入高、中、基礎能力元素,藉此照顧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我們期望透過不同高、中、基礎能力的學習材料,去幫助每一個學生學習,期望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最合適自己的學習經驗。
此外,回饋的方式也不是只有一種,以往學生拿着試卷回家,家長往往只看重那個分數,卻未必明白這個分數背後所代表的意思,所以本校會透過家長會,讓家長們都能清楚知道學生的學習難點在哪裏,也可提示家長如何在生活中幫助學生學習數學,增加他們有關數學的生活經驗。
本校老師與網絡學校的老師組成的學習社群,讓老師們透過共同備課、討論、回饋作交流反思,匯聚共同學習,並分享成果。以往教學可能多以教科書內容作主導,而這個學習能力框架有助老師教學時能更切合其學生的需要,且更具方向性。在這過程中,既可拓寬學校及老師的知識領域和視野,亦有助老師們的專業成長。
![]() 與網絡學校的老師進行專業交流。 |
![]() 為網絡學校的老師舉辦「促進學習的評估」工作坊。 |
![]() 與其他學校分享成果。 |
International Languages Day
為營造普通話、英語及外語等學習語境,協助學生更有效地在不同的語境下靈活運用所學語言,本校逢星期三﹑四為國際語言日,當日會有不同活動:
To raise students' awareness on different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 Ms. Peguy teaches students different languages every week during assembly and talks with students during recesses. Topics for and languages for international languages day 2024-25
Month |
Language |
Topic of the Month |
September |
French |
|
October |
|
|
November |
|
|
December |
|
|
January |
|
|
February |
|
|
March |
|
|
April |
|
|
May |
Swahili |
|
June |
|
|
July |
|
朋輩支援「悦語之星」計劃
由老師招募學生成為「悦語之星」(上下午班各4位)
言語治療師為每位「悦語之星」配對1位語言障礙學生,再一同接受約3次訓練。受訓後,他們在小息時一起主持攤位活動,全年約舉行4次活動。
Infus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to School-based English Curriculum
In order to best prepare and support our students to make a successful transition from senior primary to junior secondary, school-based English literacy modules with variou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e.g. debates, story-telling, projects) have been designed for P. 5 & 6 students, in collaboration with Ms Jeanda Fung, Senior School Development Officer from Education Bureau. Our Panel Chair Ms Gloria Wong, Vice Chair Ms Joey Wong and P. 5 English teacher Ms Estelle Chan were invited to share our School’s experience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se modules ‘Learning in Action’ Seminar 2018 organized by the Education Bureau on 28th April 2018.
A snapshot of the speakers Ms Estelle Chan, Ms Jeanda Fung, Ms. Gloria Wong, Ms Joey Wong and Ms Juli Chau (from left to right)
Our session was entitled ‘Infusing Self-directed Mindset and Skillset into Traditional Writing Contexts’. in which our teachers helped more than 110 teacher participants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students develop their writing skills, identify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independent writing and explore materials to promote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Their sharing also showcased how evidence-informed practices entailing student work, teacher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could be translated into useful knowledge to feedback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teacher participants showed enthusiastic responses and gave us positive and constructive feedback:
“Impressive design of writing activities. The tasks are really attractive so students were highly motivated in the tasks. I really appreciate the way students commented on others’ work. I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write.”
![]() Ms Wong shares the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experience |
![]() Teacher of other schools appreciate our students’ work |
“Thanks for sharing and it’s quite useful. The workshop inspires me how to organize my lessons later on.”
“Well-designed curriculum! Appreciate the teachers of Wah Yan’s talent in putting four skills together.”
“Inspir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ideas! I will try it out in my school. Thanks”
“Very professional!”
Our teachers are committed and dedicated to nurturing students to become motivated and independent language learners. We will keep up our hard work to help our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to the fullest.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kshop for teachers on Debating |
![]() Students debating seriously |
‘Learning in Action’ Seminar 2018 organized by the Education Bureau on 28th April 2018
![]() 轉堂時,班長站在課室前方維持秩序。 |
本校獲胡錦遠博士的專業支援下推行品德教育。早前已建構了二十一項校本核心價值觀(見下表),首先是透過教師專業發展活動,讓全體老師對校本的品德教育及價值觀達至共識。
倫宗科參考了耶穌會的辦學理念、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本校畢業生特質及天主教教區道德及宗教教育中心的課程目標,以依納爵教學法(反省教學法)設計課堂學習活動,以「主耶穌為中心」緊扣校本核心價值觀,同時讓學生在福音及不同的聖人及聖經的故事中反思自己的生活。學科課程層面方面,以五年級倫宗及中文的學科課程作切入點,按學習內容滲入相關的校本核心價值觀,由於品德情意是中文校本課程的重要元素,這與校本價值觀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另外,亦透過早午會、祈禱及訓導的現行奬勵計劃等的隱蔽課程,滲入校本核心價值觀。
![]() |
![]() |
雖然因疫情關係,同學未能親身前往北京的滕公柵欄墓地進行考察活動,但仍能在華小禮堂經歷兩場的預習大課,在模擬的墓園中體會利瑪竇神父的模擬葬禮,分組考察10位傳教士的墓碑,最後進行反思總結。下面為同學的反思成果:
![]() |
![]() |
![]() |
![]() |
影片輯錄了活動當天的精華片段以及部分同學的學習成果,希望可以為畢業班的同學留下珍貴的回憶,期望未來的他們也能像傳教士一樣為自己定下目標,懷着堅毅不屈的精神,不斷追求卓越。
「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數學科關注的重點項目。2015年,本校誠邀教育局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高級學校發展主任李潤強先生為本校數學課程作支援,李先生定期到校與老師一起設計適合二、三學生的校本課程。支援包括:分析學生的強項和弱項及討論教學方法;商討如何增強學生解題信心;在不同的課堂活動中,學生能逐步理解相關課題的要點及方法;此外,在設計的工作紙中加入不同難過的題目,照顧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需要。
為加強培育學生的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入不同的實作評量活動,包括度量、計算和解應用題的能力,亦透過電子學習,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互動性。學生除了在課室學習外,亦有機會在校園不同角落學習;學生除了個人學習外,亦有機會與不同的同學作小組討論;而且學生能透過各種學習工具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探討如何在數學題型上作出變化,從而提升教學效能──小二貨幣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增聘資源老師入班支援教學,協助測考調適安排,設功課加油站、伴讀小組提升初小學生讀字能力、智叻加油站提升小一識別學生的中文能力;
參加教育局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和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
守護天使計劃培養校園共融文化;
提供中英文提升小組執行技巧社交情緒正能量小組及言語治療服務並定期向家長報告。
「認識自我生涯規劃」職場體驗活動
生涯規劃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認識自我、規劃路向、設立目標和反思的能力,好讓他們能在進入社會前,得到充分的準備。本校的生涯規劃活動為五、六年級中展開,主要透過讓學生參與職場體驗活動,使他們能認識自我,並提升反思的能力,從而懂得如何規劃將來的發展方向。
職場體驗
1. 以「職場體驗」的模式,讓學生親身到本校家長的工作地方中進行參觀和訪問,使學生學習如何發展自己的能力,並培養合適的價值觀。
2. 根據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讓學生了解自身的多元智能程度,以及規劃和實行提升多元智能的行動,追尋自己的夢想。
3. 透過讓學生理解「工作」(Job)和「專業」(Professional)的分別,使學生反思處於「專業」工作時的正確生活態度。
4. 在進行「職場體驗」前,學生能參加工作坊,初步思考自己的夢想職業,並學習多元智能理論。
反思和跟進
5. 在反思和跟進中,維持較低的教師與學生比例,讓學生得到個人化的指導和鼓勵。
6. 教師持續地跟進學生規劃和實行提升多元智能的情況,提出指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持續發展多元智能。
![]() |
![]() |
![]() |
![]() |
教師專業發展活動-2022-2023年度
主題 | |
1. | 教師懇談日營 |
2. | 國家安全教育教師工作坊(進階) |
3. | 新任教師歷奇迎新活動 |
4. | 介紹教師行政手冊、教職員通告及其他資訊 |
5. | 撰寫檢討報告講座 |
6. | UAP教師工作坊(I) |
7. | 正向教育教師工作坊 |
8. | A(基礎與進階)及B(高階)評估的設計 |
9. | 小班教學到校教師發展工作坊(2022/23)(I) |
10. | 校本小班教學設計觀課評量表校課程領導發展工作坊(I) |
11. | 校本小班教學設計觀課評量表校課程領導發展工作坊(II) |
12. | 校本小班教學到校教師發展工作坊(I) 重做 |
13. | 發展「分層能力網上自學平台」Edventures學科學習目標流程圖<P1-3常識科(科學與科技範),P4-6中文科(語基)及P4-6英文科(語基)> |
14. | DM2.0撰寫識異性教學的教學設計 |
15. | 翻轉課堂工作坊(數學科) |
16. | P4-6-級會 |
17. | P1-3級會 |
18. | UAP教師工作坊(II) |
19. | 面對轉變心理強化教師工作坊(回應主要關注事項的第一項) |
20. | 發展性觀課:第一階段經驗的學習點(I)及檢視小班教學評量表 |
21. | 校本小班教學到校教師發展工作坊(II) |
教師專業發展活動-2021-2022年度
主題 | |
1. | 培養評估素養主題網絡計劃工作坊(I) |
2. | UAP教師工作坊(I) |
3. | 發展「分層能力網上自學平台」學科學習目標流程圖<P4-6常識科(科學與科技範),P1-3中文科(語基)及P1-3英文科(語基)> |
4. | 發展「分層能力網上自學平台」學科學習目標流程圖<P4-6常識科(科學與科技範),P1-3中文科(語基)及P1-3英文科(語基)> |
5. | 發展「分層能力網上自學平台」學科學習目標流程圖<P4-6常識科(科學與科技範)、P1-3中文科(語基)及P1-3英文科(語基)> |
6. | 發展「分層能力網上自學平台」學科學習目標流程圖<P4-6常識科(科學與科技範),P1-3中文科(語基)及P1-3英文科(語基)> |
7. | 國家安全教育教師工作坊 |
8. | 培養評估素養主題網絡計劃工作坊(II) |
9. | 翻轉課堂工作坊 |
10. | 發展性觀課議課(相關教師可自選其他時間,下同) |
11. | 發展性觀課議課 |
12. | P1-3級會(二年級上學期A/B評估部分安排、結果分析及檢討) |
13. | P4-6-級會 |
14. | UAP教師工作坊(II) |
15. | 發展性觀課及課業批改:上半年經驗的學習點 |
16. | 翻轉課堂教學分享 (P3英文、P3數學、P1-6常識、P4中文) |
17. | 發展性觀課議課 |
18. | 行動研究工作坊 |
19. | 禮堂LED Wall 工作坊 |
20. | 檢討2019-22學校發展計畫及規劃2022-25學校發展計畫 |
21. | 虛擬實境系統教師工作坊 |
22. | 精神健康講座 |
23. | P4-6評核報告文字回饋工作坊 |
24. | 發展性觀課及課業批改:下半年經驗的學習點 |
25. | 培養評估素養主題網絡計劃成果分享會 |
教師專業發展活動-2020-2021年度(截至2021年4月)
主題 |
|
1. | 華小新任教師歷奇迎新活動 |
2. | 反思吳章尼神父(Fr. Johnny Go)於耶穌會教育論壇的演講—在數碼時代推行耶穌會教育的特色 |
3. | 兒童情緒探視鏡—從醫學至心 理社交協助緩解情緒 |
4. | 反思學生家課、溫習、成績、學習動機及焦慮 |
5. | 從全港性系統評估問卷調查 反思學生身心健康 |
6. | 鹽田梓文化靜觀體驗之旅 |
7. | 無人機編程課程 |
教師專業發展活動-2019-2020年度
主題 | |
1. | 教師懇談營 |
2. | 「課程設計中的考慮:香港與其他先進國家/地區的現況」 "Key issues in Curriculum Design: Hong Kong and other Advanced Countries / Regions" |
3. | 學校回應「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諮詢文件 |
4. | 教導學生管理學習:做筆記和溫習策略 |
5. | 周年計劃策略性考慮 |
6. | A.簡介「自我認識生命探索計劃」(全體教師岀席) |
7. | 介紹周年計劃有關共備表格及觀課表格內容 |
8. | 介紹周年計劃有關共備表格及觀課表格內容(英文科) |
9. | 1. 臺灣自主學習節分享I |
10. | 2. 臺灣自主學習節分享II |
11. | 3. 臺灣自主學習節分享III(因材網) |
12. | 4. 以學習成果為焦點的周年計畫策略、總結成效時需要的顯證 |
13. | 5. T-標準下,教師個人專業將來如何發展? |
14. | 6. 廣告彩教學(工作坊) |
15. | 7. 啟發學生的共建者(工作坊) |
大家好﹗我是周秉濤,自2023年9月1日起擔任番禺會所華仁小學的校長。我感到十分榮幸能為這所學校服務,並與學校教學專業夥伴,以及各位家長共同努力,促進每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這實在是一份天主恩賜予我的機緣,也是一份榮幸,更是一份責任。我感謝番禺會所和耶穌會一直以來對學校的支持和認可,同時也感謝家長們在家中的積極配合,支持學校的各項措施,並協助孩子的學習,誘導孩子發掘潛能,展現才華。我還要特別感謝學校優秀的教師團隊,他們都具備刻苦、創新的精神和認真的教學態度,這讓我對未來充滿期待和憧憬。 | ![]() |
![]() |
我們華仁小學的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表現一直都非常出色!這都歸功於家長和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為了讓孩子能夠快樂學習,我將致力於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並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凝聚各持份者的力量,培育更多未來的領袖。 作為校長,我的責任是領導學校的發展。然而,我不可僅僅為了創新而創新,我必須清楚瞭解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和學生的成長需求,才能開拓新的道路,具備前瞻性和膽大心細地朝著下一個五十年邁進。我殷切盼望每位家長和教師都能攜手合作,懷着共同的夢想和教育願景(Dream),以絕不放棄的精神(Never give up),積極地為實現夢想而付諸行動(Action),冀令共同夢想可成真。儘管我們可能會面臨各種挑戰,但我願意帶領團隊,克盡己任,夥同家長以最大的努力,使每個孩子都能夠培養出二十一世紀所需的能力,讓他們的「小宇宙」不斷擴張。 |
我個人的理念是將華仁小學打造成最幸福的地方,「愛學生、愛同事、愛學校、愛自己」是我的個人理念。回顧我的教育事業,大學畢業後,我曾在一所非天主教學校任職。身為香港華仁書院的舊生,我離「家」達十九載,由於天主的呼召和付託,促使我於2017年回到了我的「家」,尋回我的「根」,這讓我內心滿載感激和喜悅。 | ![]() |
![]() |
想回華仁小學不僅牽動我個人的心念,也與個人的信念和核心價值息息相關,而這些重要的價值是來自耶穌會教育的精華。這幾年在華小團體內,我更深深體會到:我必須好好鞏固這些信念和價值,並轉化為動力,信靠着主賜的力量,勇敢前進!耶穌會及天主教教育所追求的,並非一朝一夕可達成,也非靠幾個人的努力就可完成,而需靠全體家長、校友及師生共同協作,點滴匯聚,一步一腳印,方能成就璀璨的未來。我誠心邀請您們一起攜手並肩,共同為我們的幼苗而付出心力,打造一個優秀的學習環境! |
‘Goodbye’ wa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 word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ong Kong used in the 2021/22 school year. So many teachers left their schools, their profession or Hong Kong. So many students left their schools before graduation. During this 50th Anniversary year of our School, 11 teachers left largely because of emigration but also for other reasons such as further studies, early retirement, etc.. More than 10% of our students left before reaching graduation, with the majority of them heading to the United Kingdom, Australia and local international schools. When our teachers, classmates or colleagues leave for good, we naturally feel sad. So do I. On a Saturday afternoon in June 2022, when I was figuring out strategies to handle some vacancies left by departing teachers that still could not be filled, the American folk song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came to my mind, as new lyrical ideas related to our present exodus sprang. The original folk song was a sad one commemorating young men who die as soldiers in wars. Yet in education we have to bring hope to those remaining. Hence I wrote:
Where have all the teachers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children gone? | Oh, when will they return? Where have all the students gone? Where has all the learning gone? | Where has all the learning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classrooms gone? |
Since learning has to go on, even when many around us have gone, Pun U Wah Yan continues to excel in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The former could be witnessed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Fund’s continuation awarding our School to coordinate a Thematic Network leading other schools to excel in assessment literacy, our endeavour to transform our well-established differentiated curriculum frameworks of major subjects into assessment design, examination paper categorization and marking, individualised subject feedback to each student at end-of-school-year assessment reports, etc.. Three years after we had moved into our Pak Fuk Road campus, our teachers also completed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our six-year district-based life wide learning curricula that we had promised to the Government in our three-year development plan, in response to its allocation of the new campus to us. And our now-mature Students’ Association and Students’ Council,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ir teacher advisers, organised the first HK-wide Inter-Primary Schools Students’ Association Exchange Activity in July.
When teachers excel, students excel too. Following the proper cultivation of a century-old Wah Yan tradition, closely nurtured students’ leadership and increased sense of students’ belonging to the school have led them to excellence in positive moral values and academics, as shown in our surveys and secondary school placement results. And when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cel, more high-quality students and parents apply for admission. It is therefore so sad to bid premature farewells to so many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when the institution is in a publicly recognized state of excellence, but we are determined to further improve our qualit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f Wahyanites, knowing that I will bid my own second farewell to PUWY (my first one was made in 1976) when I retire some day.
本學年是本校在百福道新校舍度過的第一個完整學年,而全年最隆重的活動,便是1月11日舉行的新校舍開幕典禮暨祝聖儀式。很感恩,整個典禮連同校史室的開幕禮能夠在新冠病毒病於香港爆發兩周前以高質素的水準完成,令員生大半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
本校已決定在疫情延續的下一個學年,所有全校性和科組的策略均需要有停課另類版本,一旦遇上無法預期何時會發生的長期停課時,學校能立即透過預先考慮的「B計劃」來進行網上活動,以達到原有的學習目的,務求在學術和課外活動方面都能做到「停課不停學」。 校長陳岡博士 |
![]() |
各位2020年六年級畢業生:
「華小號」飛機伴你啟航
2020年,歷史上第一間私營公司研發的載人火箭順利啟航,將兩人經太空飛行成功送到國際太空站。此公司計劃最遲於2035年,透過數千次的載人火箭太空飛行,將一百萬人送到火星,在火星設立可以自給自足的人類殖民地。
2020年,新建成的「華小號」飛機運生抵本校,準備陪伴本年的畢業生啟航,以「禮仁勤信」的精神飛往你們將會升讀的中學,越過過往一年社會運動和新冠肺炎的陰霾,邁向豐盛的人生。
本年1月11日本校新校舍開幕典禮上,合唱團和弦樂團表演的「校舍在百福」一曲有以下的歌詞:
面對下世紀 在宇宙遠方 有個小星體將變移居的好地方 記起在百福 記起在香港 別了數十載的校訓 他鄉跟我闖! |
知識會隨時間消逝 唯有價值、道德可千秋萬世! 華小的「禮仁勤信」可貴 陪伴著我越過星際 華小的「禮仁勤信」可貴 陪伴著我越星際 留永輝 |
華小的校訓可以如何陪伴你們越過未來,邁向豐盛人生?
禮: |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造物主,尊重大地和宇宙…那麼無論環境變得怎樣,你將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心靈的平安。 |
仁: | 運用你的知識和能力去特別關愛貧乏的人,你將贏得他們的友誼和莫大的滿足感。 |
勤: | 努力不懈,邁向卓越,你將不會辜負上天給予你的才能,每一天都贏了昨天的自己。 |
信: | 對他人有信用,做事有誠信,你將贏得更多真正的朋友和信任你的工作伙伴。 |
願上主祝福你們畢業後的人生!
校長陳岡博士
2020年6月
本校於1971年創校時,耶穌會委派連民安神父擔任首任校長。當年,校長與校監巴烈德神父和旅港番禺會所的校董,在只有十二間課室的肇輝臺校舍,領導兩批分屬上午校和下午校的教師,展開向逾千名學生提供教育的重任,承傳已具四百多年傳統的耶穌會教育。 校長陳岡博士 |
![]() |
不知道大家在疫情下除了關心自己所需外,還有沒有留意到社會上有甚麼人需要我們的幫助?其實大部分居住在院舍或獨居的長者在疫情下會感到無助。因此,學校本年度與香港家庭福利會北角綜和家庭服務中心合作籌辦「送暖行動」,由我校「關社大使」自行舉辦活動、聯絡機構等工作,他們於小息期間與同學一起編織圍巾和寫心意卡,送給北角區長者及基層兒童,配合華小畢業生特質──培養學生成為「願意為他人服務和陪伴受服務者的男孩子」。 |
|
「只要一個『小行動』,就可以為身邊的人帶來愛和溫暖。」帶著這個信念出發,本校學生參與由明愛香港仔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主辦的「賽馬會智家樂計劃──小行動・大溫暖」。參加的同學須進行四次實時視像互動課堂工作坊,了解疫情下弱勢社群的需要,再學習製作電子及實體心意卡,有些同學選擇拍片錄製鼓勵說話,由主辦中心轉送醫護人員、清潔人員、長者等。此外,他們還參與了自我心靈健康工作坊,明白將心意轉送給身邊有需要的人,也要關心自己的心靈健康。是次行動共收集了458份電子/實體心意卡和錄製影片,歡迎掃瞄二維碼細賞同學們的心意和祝福。 |
![]() |
![]() |
![]() |
六信班黃子諄送給醫護人員的心意卡。 | 四禮班吳慧恩同學送給清潔工人的心意卡。 |
![]() |
![]() |
四禮班林家楠同學送給長者的心意卡。 | 二禮班黎汶譽同學送上手繪心意卡。 |
![]() |
![]() |
一仁班徐子諾同學的手工紙花滿載祝福。 | 二禮班林傲懿同學拍短片及繪畫心意卡為醫護人員打氣。 |
![]() |
![]() |
二禮班陳信杰吹奏樂曲送給全港市民。 | 三仁班鄧鉅橋同學拍片教長者戴口罩。 |
![]() |
|
三信班吳浩鈞同學變魔術送給醫護人員。 |
Message from the Principal
Dear Graduates of Class 2019,
This school year of 2018/19 has been a year of great changes for you all. You prepared for moving to our new campus, first scheduled for September, then November, then February and finally on 23 April 2019, while most of you were in Beijing for your longest school trip outside Hong Kong. You then had your first and your last 2.5 months of whole-day primary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you are now awaiting for the great transition to secondary school life.
Outside our school, we are also experiencing big changes. Our feeder secondary school, Wah Yan College Hong Kong, will have a new school principal next year, which means a lot for many of you who are going to study there. In Hong Kong, we see increasing tens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many citizens over the proposed amendment of the extradition ordinance. At the national and global levels, we are experiencing a trade war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A, and further warming of the planet. All these changes may affect our future.
In face of big changes, keeping our positive internal core unchanged is important, such 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PUAWYPS Graduates: being conscious of my own feelings, accepting my own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and trying to surpass the latter, keeping a habit of reflection, work diligently towards excellence, being not afraid to take risks, and willing to learn from failures. With these, you can achieve success in secondary school life, find peace in the middle of tension in society and the world, and see hope in the future of humanity.
John K. Tan (Dr.)
2020-03-24 溫習方法 - 6M張晉龍 |
2020-03-31 考試前準備 - 6M蔡明軒 |
2020-04-21 溫習十招 - 6C潘映軒 |
2020-04-28 考試攻略分享 - 6M許柏浚 |
本年度我校還舉辦了「新春關懷行動」,鼓勵同學自製小裝飾及賀卡給長者,由學校收集後交由地區長者中心,包括聖雅各福群會中西區長者地區中心及香港萬國宣道浸信會社會服務——寶林浸信會白普理長者鄰舍中心代爲轉送。參加活動的同學作品大受老師讚賞,當中感受到同學的愛心製作,小裝飾既精美又具創意,相信老人家收到時,一定會倍感欣喜,更為他們家中添上春節喜慶和福氣。
![]() |
![]() |
長者可把飾物掛在家中,又美觀又具心思。 | |
![]() |
|
學生親手製作的飾物富有新春氣息。 | |
![]() |
![]() |
還有配合生肖「牛年」的作品呢! |
不知道大家在疫情下除了關心自己所需外,還有沒有留意到社會上有甚麼人需要我們的幫助?其實大部分居住在院舍或獨居的長者在疫情下會感到無助。因此,學校本年度與香港家庭福利會北角綜和家庭服務中心合作籌辦「送暖行動」,由我校「關社大使」自行舉辦活動、聯絡機構等工作,他們於小息期間與同學一起編織圍巾和寫心意卡,送給北角區長者及基層兒童,配合華小畢業生特質──培養學生成為「願意為他人服務和陪伴受服務者的男孩子」。 |
|
各位六年級畢業生:
我們一起告別華小校園
學校全體老師和校長很少會與應屆畢業生一起告別校園,但在2018年,我們將一起告別華小肇輝臺校園。
我們將一起面對各自不同的新環境:畢業生將在中學面對新的老師、新的中一同學、新的課程(甚至主要授課語言轉為英文)和新的學校文化。教師將面對一個更接近社區中心的校園、新校所在學校村的新鄰居、區內適齡入學新生人口開始下降的變化、和新校舍及全日制帶來活動面積和時間上更大空間等挑戰。面對這些轉變之際,我們可以怎樣彼此互相鼓勵?
對於一些充滿自信的畢業生來說,幾經辛苦過了一道難關(兩年的呈分試),來到屬自己第一志願的中學,短期內未見到另一個要跨越的難關(六年之後才考文憑試,高中選科也是中三的事),想放鬆一下在所難免。成功的初中學生,是那些即使不必立即面對公開試、也能為自己訂定目標的學生。這些目標可以是短期的,例如在某科目或某學習範疇(例如代數、英語詞彙)方面、某運動項目或其他課外活動的表現等;亦可以是長遠的,例如要被某大學取錄(有些大學是看中三成績的,或取錄機會受影響中四選科的中三成績影響,或整個中學生涯課外活動方面帶來的成長),自己要在初中三年在學業和非學業方面達到什麼成就。對於充滿自信的老師來說,捱了這麼多年擠迫和時間緊張的半日制校舍,到了新校,地方和時間都充裕了,但卻不會因此怠慢新環境下的工作,因為地方和時間的資源多了,學生可以發揮的潛能相應地增加,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目標也會改變。
為另一些學生,轉變帶來的不明朗因素,卻會令他們因安全感下降而變得缺乏自信。一些著重學業名次的畢業生,到了充滿來自五湖四海「猛人」的中學後,第一個學期考出來的名次可能比小學時明顯滑落。一些校友因此自信受到打擊,覺得自己原來是比不上他人,而開始放棄對學習的認真態度,忘記了母校經常教導他們「真正的卓越不是將自己的成就與他人的成就比較,而是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進步,並決心繼續努力發展自己的潛能」。這些華小畢業生應先確定自己在新環境已作出過的努力,然後針對學習上的困難,向師長尋求協助和自己尋找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力求更大的進步。同樣道理,華小搬到新的校網,將會遇到一些在某些方面比我們做得更好的學校。我們不必因此失去自信,應先欣賞和慶祝我們已有的進步,並用教導學生的卓越概念鞭策自己,虛心向專業表現卓越的區內同工學習。
升中是學生個人成長的轉捩點,搬校是教職員專業成長的契機。「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實踐耶穌會教育的學校為校友繼續提供輔導和培育,好讓他們邁向長大成人之際,能將在校時所受過的教導付諸實行,並加深他們服務他人的熱忱」(《耶穌會教育特徵》#135)。我們歡迎你們到我們的新校舍向老師尋求傳道、授業或解惑,也需要你們和你們的家長未來繼續支持我們。
願上主祝福你們畢業後的人生!
校長陳岡博士
2018年5月
疫情下,不少長者減少了外出參與社區活動、與人接觸的機會,令一些認知障礙的長者退化情況更趨嚴重。有見及此,本校參與由綠腳丫舉辦「為愛朗讀──孩子朗讀故事給長者聽」活動,招募了一群愛閱讀、樂於講故事及與人聊天的華小學生,負責練習演講繪本或短篇故事並拍攝成短片,再由相關機構播放給長者觀看,用故事陪伴長者抗疫。希望在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即使自己年紀小,在家防疫,也能盡心盡力,服務他人。
![]() |
![]() |
六勤班李逸之同學出動了不少道具來講故事,他講的故事是《怕浪費的奶奶》。 | 五信班黃以信同學以野狼布娃娃生動地講故事:《打倒野狼大作戰》。 |
![]() |
![]() |
四勤班梁睿哲同學講的故事是《生氣王子》,講完故事後他善用iPad提出問題。 | 六禮班陸綽棋同學講的故事是《過年》聲演,他的故事非常動聽。 |
![]() |
![]() |
五勤班關永賢同學也出動了不少道具來講故事,他講的故事是《北風和太陽》。 | 一禮班黃曉晉同學講的故事是《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 |
本年度我校還舉辦了「新春關懷行動」,鼓勵同學自製小裝飾及賀卡給長者,由學校收集後交由地區長者中心,包括聖雅各福群會中西區長者地區中心及香港萬國宣道浸信會社會服務——寶林浸信會白普理長者鄰舍中心代爲轉送。參加活動的同學作品大受老師讚賞,當中感受到同學的愛心製作,小裝飾既精美又具創意,相信老人家收到時,一定會倍感欣喜,更為他們家中添上春節喜慶和福氣。
![]() |
![]() |
長者可把飾物掛在家中,又美觀又具心思。 | |
![]() |
|
學生親手製作的飾物富有新春氣息。 | |
![]() |
![]() |
還有配合生肖「牛年」的作品呢! |
會長 | 副會長 | ||
![]() |
![]() |
||
陳文澔 CHAN MAN HO |
簡曉揚 KAN HIU YEUNG |
||
---|---|---|---|
六信班 6I | 六禮班 6C | ||
活動主任 | 關社主任 | ||
![]() |
![]() |
||
馬卓楠 MA CHEUK NAM |
陳浩塱 CHAN HO LONG |
||
六勤班 6M | 六仁班 6B | ||
公關主任 | 文書 | ||
![]() |
![]() |
||
林家楠 LAM CARTER KA NAM |
吳慧恩 NG WAI YAN RYAN |
||
五信班 5I | 五禮班 5C | ||
財政 | |||
![]() |
|||
蘇雨田 SO YU TIN |
|||
六仁班 6B |
各位六年級畢業生:
很多年前,我從華小畢業時,有一位姓李的同學在我的紀念冊上寫了十個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畢業後我從沒有機會再見過他,但他這一句說話影響了我直至今天。
華小開辦之年(1971),是香港政府開始提供免費小學教育的一年。我們這些在華小創校之年開始在此唸書的同學,讀書不是苦,沒有書讀(即沒有出路)才是苦。四十五人擠在一班,也不是苦,因為有很多朋友。學校和家中沒有冷氣設備,也不是苦,因為有可以轉動和選擇兩個風速的風扇已很足夠。每兩週就有一次測驗,也不是苦,而是給我們機會鍛鍊,以便考試前有更多限時答題的經驗。被老師體罰(當年是合法的),也不是苦,因為當年老師的體罰比家長施行的體罰,輕微得多。
在那些年,什麼是苦呢?學生因為不改善自己待人接物的短處而被同學排斥是苦(這一點廿一世紀也適用)。眼見成績每況愈下,但仍不能或不肯改變低效能的溫習方法,無法創新而失去進步的能力,是很大的苦(時代巨輪也不會改變這一點)。在未有強迫初中教育的年代,一些資質不差的同學在高小不勤奮學習,升中試成績令他不能入讀政府津貼學費的官立或津貼中學,而要入息不高的父母供他讀私立中學,在中學階段目睹父母要做多一、兩份兼職去賺取私校收取的高昂學費,是遲來的痛苦。最後,若自己在學業、運動或家庭社經地位比他人的優越,因此鄙視他人,覺得自己比他人重要,到有一天發現自己在學業上不再是全班最優異,或因長期傷患而在運動場上失去昔日的光輝、或因家庭經濟經歷巨變而要再從住大屋搬到住板間房,因失去這些種種外在的優越感而失去自信,抬不起頭來面對朋輩,這是最大的痛苦。
我現在明白,李同學在紀念冊上所寫的「人上人」,對我來說是做一個能領導自己的人。這個「領導自己」的能力,是活出豐盛人生(不是指做文憑試狀元或銀行總裁)的基礎,而「領導自己」須具有四項並非與生俱來的特質:
願上主祝福你們畢業後的人生,並使你們能領導自己!
校長陳岡博士
2017年6月
會長 | 副會長 | ||
![]() |
![]() |
||
姚正樂 YIU OLIVER CHING LOK |
陸綽祺 LU CHEUK KEI |
||
---|---|---|---|
六禮班 6C | 六禮班 6C | ||
活動主任 | 關社主任 | ||
![]() |
![]() |
||
郭梓軒 KWOK TSZ HIN |
徐琮琋 TSUI CHUNG HEI |
||
六仁班 6B | 六仁班 6B | ||
公關主任 | 文書 | ||
![]() |
![]() |
||
陳文澔 CHAN MAN HO |
陳政 CHAN CHING IAN |
||
五勤班 5M | 五禮班 5C | ||
財政 | |||
![]() |
|||
簡曉揚 KAN HIU YEUNG |
|||
五勤班 5M |
為了讓學生更認識及了解住在劏房的基層市民(劏房戶)的居住情況,關社大使舉辦了迷你劏房模型比賽,希望同學能透過製作迷你劏房模型,從搜集資料及製作中,了解到劏房戶的生活情況,體會到他們面對的生活困難,學會感恩及思考幫助別人的方法。
「劏房模型比賽」網上虛擬展覽集合了「迷你劏房模型比賽」的精彩入圍作品供大家欣賞。關社大使舉辦這個網上虛擬劏房模型展覽的目的,是因爲想讓同學了解到劏房戶的生活情況,體會到他們面對的生活困難,學會感恩和想一想幫助別人的方法。
請點擊以下連結即可欣賞入圍作品:
https://kuula.co/share/collection/7kpsz?
疫情下,不少長者減少了外出參與社區活動、與人接觸的機會,令一些認知障礙的長者退化情況更趨嚴重。有見及此,本校參與由綠腳丫舉辦「為愛朗讀──孩子朗讀故事給長者聽」活動,招募了一群愛閱讀、樂於講故事及與人聊天的華小學生,負責練習演講繪本或短篇故事並拍攝成短片,再由相關機構播放給長者觀看,用故事陪伴長者抗疫。希望在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即使自己年紀小,在家防疫,也能盡心盡力,服務他人。
![]() |
![]() |
六勤班李逸之同學出動了不少道具來講故事,他講的故事是《怕浪費的奶奶》。 | 五信班黃以信同學以野狼布娃娃生動地講故事:《打倒野狼大作戰》。 |
![]() |
![]() |
四勤班梁睿哲同學講的故事是《生氣王子》,講完故事後他善用iPad提出問題。 | 六禮班陸綽棋同學講的故事是《過年》聲演,他的故事非常動聽。 |
![]() |
![]() |
五勤班關永賢同學也出動了不少道具來講故事,他講的故事是《北風和太陽》。 | 一禮班黃曉晉同學講的故事是《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 |
會長 | 副會長 | ||
![]() |
![]() |
||
蔡明軒 CHOI MING HIN MATHEW |
許柏浚 HUI PAK TSUN PRESTON |
||
---|---|---|---|
六勤班 6M | 六勤班 6M | ||
活動主任 | 關社主任 | ||
![]() |
![]() |
||
張晉龍 CHEUNG CHUN LUNG |
潘映軒 POON YING HIN KINGSTEN |
||
六勤班 6M | 六禮班 6C | ||
公關主任 | 文書 | ||
![]() |
![]() |
||
李駿逸 LEE CHUN YAT |
雷竣然 LUI JUN YIN |
||
六禮班 6C | 六禮班 6C | ||
財政 | |||
![]() |
|||
陳立祺 CHAN RYAN |
|||
六仁班 6B |
為了讓學生更認識及了解住在劏房的基層市民(劏房戶)的居住情況,關社大使舉辦了迷你劏房模型比賽,希望同學能透過製作迷你劏房模型,從搜集資料及製作中,了解到劏房戶的生活情況,體會到他們面對的生活困難,學會感恩及思考幫助別人的方法。
「劏房模型比賽」網上虛擬展覽集合了「迷你劏房模型比賽」的精彩入圍作品供大家欣賞。關社大使舉辦這個網上虛擬劏房模型展覽的目的,是因爲想讓同學了解到劏房戶的生活情況,體會到他們面對的生活困難,學會感恩和想一想幫助別人的方法。
請點擊以下連結即可欣賞入圍作品:
https://kuula.co/share/collection/7kpsz?
本校畢業生特質4.4︰「是個願意為他人服務和陪伴受服務者的男孩子 (Boy For and with Others)。」本校一向鼓勵學生參加不同的服務學習活動,以培養學生關懷別人和服務他人的精神,以下網站會不定時列出適合不同年齡和親子的義工服務,學生及家長可自行向機構報名。
義工資訊網站介紹(排位不分先後)
大家亦可找尋居住附近的青少年中心,並查詢該中心有否舉辦義工服務
舉辦賣旗義工服務的機構
*有興趣的同學可自行致電該機構查詢賣旗相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