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課程目標

 

  1. 配合教育局最新課程改革,開展科學科課程,以提升學生科學思維。

  2. 培養學生對科學現象的好奇心,激發持續探究科學與科技的動機。

  3. 加強學生對基礎科學知識的掌握,提升學生對科學原理的理解及應用能力。

  4. 發展學生運用科學探究方法及科學語言,解決科學問題與提出合理推論的能力。

  5. 提升創新思維及工程設計與實踐技巧,設計具實用性與美感的工程產品,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

  6. 培養學生具備理性求真精神及健康生活態度,加強學生科學倫理觀念及社會責任感。

  7. 提高學生關注科技與環境議題的意識,並欣賞科技對國家及社會發展的重要貢獻與影響。

 

 

2. 教學理念

 

本校的科學科教學,秉承教育局2025年《小學科學課程指引》的精神,以學生的全人發展和科學素養為核心,旨在培養學生成為積極、具備批判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的未來創變者。

 

  1. 啟迪思維與探究精神
    我們致力於讓學生精通科學、科技和個人社會人文教育的基本知識,對香港、國家及世界發展有基本認識。課程著重啟發好奇的求知態度,並鍛鍊邏輯性與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學會探究與解難。

  2. 培育品德與社會責任
    同時,我們深信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學生將學會尊重大自然、愛護環境,並對社會上的道德和政策有基本了解。我們鼓勵學生以開放的態度聆聽不同見解,即使持有自身立場,亦能理性溝通。

 

透過跨學科探究,我們培養學生從科學角度關心社會,成為具備知識、技能和良好品德,能積極貢獻社會的未來創變者。

 

 

3. 課程特色

 

  1. 科學科課程特色
    我們的科學課程專為男孩子的特質而設計,旨在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情與好奇心,培養他們成為終身的學習者。

  2.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
    課程以「動手做」為核心,在可行的情況下,鼓勵學生透過探究式學習主動建構知識。我們深信,親身參與實驗與動手解決問題,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並讓他們在實踐中掌握科學原理。這樣也能提升他們對學習科學的興趣,使他們成為終身的學習者。

  3. 連結生活,融會貫通
    課程內容緊扣學生的日常生活,讓他們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本校已發展跨學科的 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課程,讓學生有機會整合科學、數學與電腦知識,全面提升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科學探究

 

為了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及探究能力,本校在各年級推行科學探究活動,同學運用科學與科技知識,發揮創意,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下是科學探究的課堂活動:

 

  • 【摩擦力實驗】

     
     

     

  • 【觀察土壤特徵實驗】

     
     
     

     

  • 【觀察樹葉】

     
     
     

     

 

 

5. 常識室開放日 - 每雙週週三開放

 

  • 【電路實驗】:

     

     

  • 【魯班橋】:

     
     
     

     

 

 

6. 活動花絮

 

參觀活動 - P.6參觀香港科學館

 
 
 
 
 
 

 

參觀活動 -P.3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

 
 
 
 
 

 

科學講座 - P.4-P.6健康飲食-少鹽少糖煮食班

為了爲向小學生推廣少鹽少糖健康飲食,提供廣泛的減鹽減糖資訊,從而養成少鹽少糖的健康飲食習慣,學生參加由環境及生態局委託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舉辦的少鹽少糖煮食班。這烹飪班會由該中心的營養師向學生傳授少鹽少糖及營養知識,並製作少鹽少糖的輕便小食。

 
 
 
 
 

 

戶外考察 -P.2-P.6參觀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

為了讓學生透過不同感官體驗沙灘及欣賞海洋環境,並使他們認識海洋對人類及海洋生物的重要性,本校安排二至六年級學生參加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主辦的專題教育項目。是次活動,除了能增加海洋生態的知識外,更能讓他們體驗大自然的奧妙,培養探索環境的興趣。

 
 
 
 
 
 
 
 
 
 
 

 

戶外考察 - P.4-P.6米埔自然保護區

為了讓學生透過實地考察認識濕地對人類及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性及價值,並令他們親身欣賞濕地的自然美,本校安排四至六年級學生參加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主辦的專題教育項目—米埔小世界。

 
 
 
 

 

戶外考察 - P.1-P.3大埔元洲仔

為了讓學生透過感官遊戲和觀察,認識本地動植物及尋找非生物材料,令他們能親身感受自然美,成為大自然的藝術家,從而明白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及如何實踐可持續生活模式。本校安排一至三年級學生參加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主辦的專題教育項目—自然藝術家。